在阜城,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把家安在农用车或小面包车里,带着老婆孩子终日游走在繁华都市的大街小巷。起床后,侯陈雷草草吃了早饭,就在自己竖有“专业防水”广告牌的车前等了起来,期待今天会有好生意。
婚庆司仪、专业补漏人、足疗师、陪驾代驾……这些职业,是不是让你感到熟悉又陌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需求日益多元,新生行当应运而生。这些职业,正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消费方式。一份职业,一种人生,一道风景线。今日起,我们将视角投向这些新型劳动群体,探访他们鲜为人知的职场故事,讲述他们工作生活的酸甜苦辣。
在阜城,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把家安在农用车或小面包车里,带着老婆孩子终日游走在繁华都市的大街小巷。这些人的职业为“专修楼房漏水”,他们因此被称为“补漏人”。
以车当“家”
天蒙蒙亮,阜城香格里拉小区附近的菜市场就开始有了人流。这时候,侯陈雷便下了床。侯陈雷的床有些特别,是一辆蓝色农用车的驾驶座,而这辆车便是他的家。起床后,侯陈雷草草吃了早饭,就在自己竖有“专业防水”广告牌的车前等了起来,期待今天会有好生意。
2006年,侯陈雷从家乡涡阳来到阜阳,做起了“补漏人”。因为收入不高,租不起房子,晚上他们就在车上睡觉。蓝色的微型农用车就是他所说的“房”。这个房虽小,却也五脏俱全。狭小的驾驶室内塞满了棉被、衣服,车后厢也装满了油桶、锅、煤气罐和水桶。
“虽然生活用品都带齐了,但是这个‘家’一点也不舒服。”侯陈雷告诉记者,夏天的时候,车上因为没有空调,常常酷热难耐,无法入睡,有时只能带着家人睡在马路边。冬天他只能一个人睡在驾驶室,冷的时候就穿着衣服再盖上两层被子来御寒。
“在这里吃饭、洗澡、上厕所……什么都不方便。”侯陈雷有点无奈地笑了笑,接着说,为了省钱,他们只能在路边摊买馒头,就着从自家带来的咸菜吃。喝的水都是他们从加油站里一桶一桶接来,自己烧的。冬天洗澡就更麻烦了,有时候几个月才能洗上一次澡。
侯陈雷还说,许多车队都是拖家带口出来揽活的,一般每辆车两人,搭档干活,有夫妻档、父子档、兄弟档,也有个别带着孩子的,他们都把“家”安在了车上。
最怕拖欠工资
在街头,这些打扮很特色的农用车造型往往会引起路人的注意,这正是他们所需要的――要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知道他们能干什么活,这样才会有生意。
去给房屋补漏并不复杂。在工地架起一口大锅,把材料倒到锅里煮。煮成液体后用勺子往漏水处浇,最后用刮板把液体刮均匀。因为液体温度非常高,尽管戴了手套,但他们被烫伤手脚是常有的事。侯陈雷指着煮胶水的锅对记者说,“被烫到手那是家常便饭。”
“干这一行,算是靠天吃饭,老天下大雨,我们的生意就来了,可是下雨,我们住得就更加不方便了。生意难做啊。”侯陈雷说,生意难做也就罢了,最可恨的是有些人恶意拖欠、不给工钱。
有一次,侯陈雷一行4人给某农贸市场补漏,本来说好是每人70元,总工钱280元,可等到结工钱时,对方只给了200元,侯陈雷不服,向其讨要工钱,对方便扬言要打人。最后,侯陈雷4人只好自认倒霉,吃了个哑巴亏。
为家人打拼
侯陈雷今年28岁,但看起来更像是“70后”的人。他说,“自己在外面风吹日晒不要紧,最希望的是孩子能好好上学,过得好。”侯陈雷的两个孩子还在上幼儿园,“游牧”于异乡的他“真的很想孩子”。
说起这行,大伙都说,“这行拼的是吃苦,但总比在家有的吃没的花好。出来找活,辛苦点没什么,就是在外面,顾不到家,希望家里的人都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再过一个多月就要过年了,侯陈雷说,没有什么特别的愿望,就是希望人们能体谅他们的工作,不要恶意拖欠或者不给工钱,“老婆孩子都等着我的钱过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