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刷术 印刷术起源于中国,发源于中国人独有的印章文化,它是由拓石和盖印两种方法逐步发展而合成的,是经过很长时间,积累了许多人的经验而成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现存最早文献和最早的中国雕版印刷实物是在公元600年,即唐朝初期。
· 西元7世纪,唐朝初期出现雕版印刷。
· 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9),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 元代科学家王祯(1260-1330)发明木活字版(亦有人支持宋代就有木要活字本,而且提出了几种版本加以证明。其中常被人们提到的是被称为宋本活字本的《毛诗》。由于该书的《唐风·山有枢》篇内的一版中“自”字横排著,完全可以证明是活字版。
· 中国金属活字的早期记载,于元代科学家王祯(1260-1330)在《造活字印书法》(1298)中谈到:
“近世又铸锡作字,以铁条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但上项字样,难以使墨,率多印坏,所以不能久行。”
· 元朝已有双色红、黑套印之书籍。
· 明朝时期,出现了双色、四色套印的印刷品,能印出多层次的彩色印刷品。
· 德国约翰内斯·古腾堡 (1397-1468)发明铅活字版。
· 十九世纪初期,改良铅活字制作技术并传播至世界各地。
· 1804年,英人士坦荷(Earl of Sta nbope)针对活字版弊,发明泥型铅版印刷术
· 1829年,法国人谢罗发明纸型铅版印刷术。
· 1855年,法国人M.Cillot发明照相铜锌版印刷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凸版印刷术。
· 1871年,美国人B.B.Blackwell改良纸型铅版印刷术,创用薄铅版,垫以木底印刷。
· 1882年,德人縻生白克(Meisendach)发明照相网版印刷术,将照相制版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雕版印刷之起源
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是中国发明的。十九世纪末曾有日本学者岛田主张中国在公元6世纪的六朝就有雕版印刷,根据是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有“书本”一词;又根据明《河汾燕闲录》中“隋开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废像遗经悉令雕版”一语,认为最晚在隋朝已有雕版印刷。文献根据有: (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造泥制底及托模泥像,或印绢纸随处供养。” (唐)冯贽:《云仙散录》:“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 最早的印刷品纪录 张秀民著《中国印刷史》中提出雕版印书始于唐贞观,其主要依据是明史学家邵经邦的《弘简录》,唐太宗令梓行长孙皇后的遗著《女则》约在贞观十年(西元636年)印刷。书中还引唐冯贽《云仙散录》:唐玄奘印施普贤菩萨像(约西元645~664年)施送四方为旁证。 唐开元年间(西元713~714
年)雕本《开元杂报》是世界最早的报纸。
雕版印刷佛像在唐朝的盛行,和佛教有莫大关系,后来印刷的范围扩大到其他经典。 (宋)朱益:《猗觉寮杂记》:“雕印文字,唐以前无之,唐末益州始有墨版,后唐方镂《九经》”。 现存最早的印刷品实物有: 1966年在韩国庆州佛国寺发现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刻印于7
世纪末中国唐朝武则天时代(据一份“反证资料”显示,作为世界最古老木板印刷物被载入历史教科书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并非出自新罗时代(8世纪初~751
年前),而是高丽初期(11世纪初)的印刷物。随着1966年在佛国寺释迦塔2楼舍利函中,与《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一起出土的《释迦塔重修记》最近被解读,从而证明该佛经系 11世纪产物的证据浮出水面。因此,日本的
《百万塔陀罗尼经》(公元770年)成为最古老木板印刷物的可能性变大。)。 日本奈良法隆寺《陀罗尼经》,约770年印刷于日本。 敦煌发现的《金刚经》,868年印刷,雕工精细,远胜早先的陀罗尼经。 中国传统的年画中至今还保留有木版年画工艺,例如的杨柳青年画。 由于雕版印刷制作的印版只能用于特定的印刷品,制版的工作量很大、效率低下,使得早期印刷品非常珍贵。为解决制版的问题,后来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由于组版中的活字可以重复使用,使印刷的整体效率大大提高。相传最早是中国的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早期的活字使用胶泥制作,近代则改进为使用铅字。 活字印刷是由毕升在1040年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也是在北宋发明的。在12世纪和13世纪,活字印刷术在亚洲广为传播,有许多阿拉伯文和中文的图书馆,含有几万书印刷的书。 金属活字发明于宋代的根据是: 元代科学家王祯(1260-1330)在《造活字印书法》(1298)中谈到:“近世又铸锡作字,以铁条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但上项字样,难以使墨,率多印坏,所以不能久行。”这是中国关于金属活字的早期记载。元初人所说的近世当然是宋代,说明用锡活字印书是在宋代。由非金属活字到金属活字,是印刷材料和造字工艺上的重大改革。 清藏书家孙从添(1769-1840)在《藏书纪要》(18lO)中载:“宋刻有铜字刻本、活字本”。明明确确说明宋代有铜活字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