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居住的活动板房到隧道工地,不足200米,潘晓峰在这条路上每天上下班,来回往返了近一年。他的任务是带着他的农民工团队,为会展中心站盾构机掘进做保障性工作。
潘晓峰是队长,手下有30人,全部是从湖北跟着他过来的农民工。
“多年来我们一直跟中铁16局做工,整个团队技术比较熟练,配合默契,协调性好”,看上去有点憨厚朴实的潘晓峰说:“去年我们在深圳完成地铁建设后,就一起随16局到昆明来了。”
在昆明轨道公司8标段会展中心站地下盾构机掘进面,除了工程师之外,其他所有工种的活计以及保障都由潘晓峰的农民工团队完成。
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农民工团队,在记者跟随他们的一天里,看不见肩挑手扛,没有传统的农民工那种以体力活为主的劳作方式。拼装手、吊装手、打螺栓、电瓶车司机、轨道维护、机修、注浆手等,一个个专业词汇从潘晓峰嘴里蹦出。
“有一定的机械操作知识、技术熟练是我们这支农民工队伍最基本的要求。”潘晓峰介绍,一台盾构机掘进面需要15个人才能完成所有工作,他的农民工团队刚好分成两个班,轮班劳作。一班需要拼装手1至2人、吊装手2人、打螺栓2人、电瓶车司机2人、轨道维护2人、机修2人、注浆手2人、储浆罐看护1人。
工程师操作盾构机刀片把泥浆土石切割下来后,履带就自动把浆土往后传送至空车厢。每掘进1.7米左右的距离后,潘晓峰团队中的拼装手就操作遥控器把管片拼装到四周洞壁上,打螺栓工拧紧螺栓。而吊装手不断操作机器从井口运送管片进出。电瓶车司机则负责拉泥浆出来,送灌装浆液进去。轨道维护工负责轨道的螺丝松动问题,调整轨道尺寸,保证不掉轨。机修负责轨道延伸、进水管和污水管的铺设、清洗洒落的泥浆、清理轨道。注浆手负责往管片和洞壁的缝隙中灌浆。
“原理基本这样”,潘晓峰说。
“工友们都是早上6点30分就起床,我比他们还要早一点,我要分配当天的活计。吃饭在公司食堂,早点是油条、豆浆、稀饭,中午我们在隧道里吃饭,两菜一汤。重要节假日,上到地面吃饭,公司给加餐,有鱼有肉,可以有一个半小时的休息时间。有时晚餐还有啤酒水果,中秋节的时候公司还发月饼。”潘晓峰介绍。
说起昆明和深圳的地铁施工条件,潘晓峰认为昆明比其他地方强多了,施工环境不错,较少出现“管涌”,就是机器切割下来的土太稀,上不了传送带,泥浆四散喷溅的状态。那时,所有的工作都要停下来,工友要把喷洒到管片的泥浆用人工办法清除,用铁锹把泥浆铲起装到编织袋里运到外面。
住宿方面,农民工和工程师一视同仁,一起住在活动板房里,就在春城路上,8人一间,20多个平方,高低床,被褥全部由公司提供。“昆明气候温差不大,晚上气温也就20多度,很舒服。我喜欢昆明这个城市,看着昆明的地铁向前延伸,我们这些建设者虽然不为人所知,但心里很自豪”,潘晓峰说。
晚上下班,潘晓峰和老乡们聚在一起聊天,家里的发展、小孩的成长都是话题。有时看看电视,闲不住的时候就上街逛逛,购买一些日用品。潘晓峰和老乡们经常去的地方是官渡广场,那里有音乐可听,还有很多昆明人在跳舞,现代舞民族舞都有。湖北老乡们很开心,几个人还加进去扭一把。
明年底昆明地铁首期工程就要通车了,潘晓峰的农民工团队和昆明人一样,正在期待这个时刻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