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徽寿县城内北的一条主干道上,有一间并不起眼的门面,年逾花甲的书画家戚良伯,就是在这间小屋里,潜心钻研,终于让享有盛名、失传近2000年的寿县紫金砚重见天日。
寿县境内的八公山,蕴藏着独特的天然紫金石,用紫金石制砚,始于汉、盛于唐、至宋代名扬四方。后几度失传,绝迹于清代。戚老自幼爱好书画,作为紫金石故乡的一名书画家,为了继承、发掘、弘扬紫金砚这一传统艺术,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几乎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紫金砚的研究中。
1993年至2003年10余年间,他带着儿女,先后对八公山中茶山、刘老碑、郝家圩、马跑泉等方圆百里的产石区实地考察,采集原石标本,终于在张管村甸疙瘩石坑发现了优质紫金石料。2003年5月,由他领衔成立了寿县紫金石艺研究所,系统地对紫金石进行研究与开发。经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和安徽矿业协会取样分析检测,证明紫金石是国内十分罕见的优质砚石,其硬度远胜于端砚石和歙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