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板”本来是一种石头的名称。如清人屈大均《广东新语》介绍“端石”:“火捺、蕉叶白亦乃石皮,而青花粗者,又岩底最下一层,不足贵。大抵上下及四旁者皆不精,上层为天花板,粗燥,最下为沙板,过细又不精。惟中层者,纯深秀嫩,一片真气,如新泉欲流。又如云霞氤氲,温柔长暖,斯乃石之髓也,得之可以尽废诸岩石矣。”“天花”这个词在这里指的肯定不能是瘟疫,应该 是佛教典籍《维摩经·观众生品》中的东西:“时维摩詰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説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 这也是成语“天女散花”的来源。所以,从名称上看,很可能是这种石头上面有花纹,被美称为天花板。后来“天花板”成为了一种建筑构造。我估计这可能是因为这种建筑构造多是用“天花板”这种石料所制的吧。 不过古人所谓的“天花板”跟我们今天理解的“天花板”不是同一个东西。明代陆人龙辑《型世言·第六回 完令节冰心独抱 全姑丑冷韵千秋》中有这样一段,讲有一个寡妇偷情,被儿子发现了。 不期这日儿子也回来,夜间听得母亲房中似有人行动,仔细听去,又似絮絮说话,甚是疑惑。次早问小厮:“昨日又到甚人?”道:“是徽州汪朝奉。”问:“在那厢下?”道:“在厢楼上。”朱颜只做望他,竟上楼。已早饭时候,还睡了才起。就在楼上叙了些寒温,吃了杯茶。一眼睃去,他堆行李的楼,与母亲房止隔一板。就下了楼,又到自己楼上看,右首架梁上半边灰尘有寸许厚,半边似揩净的一般,一发是了。因说风沙大,要把楼上做顶格,母亲拗他不住。他把自己楼上与母亲楼上,上边都幔了天花板,梁上下空处都把板镶住。把那母亲焦得没好气处,只来寻贵梅出气。贵梅并不对丈夫说,丈夫恼时,道:“母子天性之恩,若彰扬,也伤你的体面。”但在客夥中见汪涵宇当日久占,也有原与朱寡妇好的,有没相干的,前日妒他,如今笑他,故意在朱颜面前点缀,又在外面播扬。朱颜他自负读书装好汉的,如何当得?又加读书辛苦,害成气怯,睡在楼上,听得母亲在下面与客人说笑,好生不忿。那寡妇见儿子走不起,便放心叫汪涵宇挖开板过来。病人没睡头,偏听得清,一气一个死,道:“罢,罢!我便生在世间也无颜!”看看恹恹待尽。 但是我对古代建筑结构基本上一无所知,弄不懂这里的“天花板”到底指的什么。这一点还有待方家教诲。但是后来到清代,“天花板”基本上就用来指房顶或房顶下层面(清人具体指哪者,从文献上似乎很难区分)了。
免责声明:本商铺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一比多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友情提醒:为保障您的利益,降低您的风险,建议优先选择商机宝付费会员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