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此前国内对于旅游商品研发没有统一机构,也没有统一标准,11月19日,国家旅游商品研发高层研讨会在义乌创意园举行。来自中国旅游研究院、省旅游局和国家旅游商品研发中心的领导、专家,对义乌旅游商品该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尽快走出“微笑曲线”弧底,并畅谈旅游商品发展方向。
  据国家旅游局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居民的出游人数在得到迅猛的发展,从2000年的7亿增长到2009年的19亿,但人均旅游消费水平数十年来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而且基本没有变化。旅游商品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非常小。而在发达国家,旅游商品的收入一般占旅游总收入的30%。
  中国旅游研究院博士陈旭指出,中国旅游商品普遍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品牌。旅游商品尤其是旅游纪念品这一部分,品牌建设非常空缺,没有品牌就意味着没有市场力度,没有市场影响力,目前市场竞争集中于相互间的创意模仿,企业则一味追求规模化不注重品牌培育。粗放式的经营管理导致品牌之间没有差别,游客对品牌没有感知,进一步影响了产品开发和附加值上的提升。
  品种众多却无品牌、数量大却无精品,这是国内旅游商品呈现的一大特点。究其原因,在于国内旅游商品缺少自主创新。实际上,旅游商品的概念十分宽泛,景点纪念品只是其中之一。旅游商品应当是具有本国、本地区特色和文化特点、具有一定知名度、让旅游者愿意掏钱购买的商品。
  由于受到传统旅游商品概念的限制,长期以来旅游商品似乎尚未摆脱低端化锁定的状态。各地主打的旅游商品变化不多、长进不大,主要依靠低质低价取胜。随着大众旅游的发展虽有量的提升但是鲜有质的提升。”浙江省旅游局副巡视员肖歌表示,我国旅游商品还处在“微笑曲线”弧底。
  肖歌还认为,“旅游商品”狭义的界定,限制了旅游商品的发展。他表示,目前对于旅游商品的定义有,传统认知、狭义定义和广义定义三种。传统和狭义的定义泛指旅游者在旅游地购买的地方土特产、旅游纪念品、工艺品等,购买服务产品不在此列;而广义的定义则认为,凡涉及旅游活动和旅游服务的各种产品都称为旅游商品。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王雪青也强调要“扩大”旅游商品的定义。她表示,传统旅游商品局限在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的“购”上。现代旅游商品则向各个要素全方位地渗透,每个环节都有消费品需求空间。功能食品、便捷特色食品、资助行囊、睡袋、帐篷、徒步登山装备……旅游商品已经超越传统“购”的范畴。旅游购物是旅游六要素中弹性系数的,从理论上讲应该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业内对于旅游者采购行为有一个“三小时半径”的规律。三小时车程之内的短途旅游由于地域之间文化差异不大,旅游者选择采购土特产品为主;三小时半径之外由于区域文化差异逐渐显现,旅游者选择购买当地工艺品作为旅游纪念,而工艺品则能体现当地文化特色。
  旅游纪念品,顾名思义即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购买的精巧便携、富有地域特色,并让人铭记于心的纪念品。有人比喻旅游纪念品是一个城市的名片,这张名片典雅华丽,有极高的收藏与鉴赏价值。王雪青认为,在进行旅游产品开发时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旅游者开发不同的旅游产品,旅游纪念品作为一种既定观念里的旅游产品,在特定的消费心理影响下的旅游者必然会采购部分具有当地特色的产品,因此特色产品需要更具特色才行。
  中国旅游研究院博士陈旭信心十足地表示,“随着我国出游人数总量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的增强,旅游商品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