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藏经雕刻,藏经雕刻 刻经处的创立缘起于佛经流通,金陵刻经处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热闹的淮海路上。作为世界上规模的收藏汉文木刻经、像版的宝库,金陵刻经处现藏经版12.5万块,其中雕刻于光绪年间的《慈悲观音像》、《灵山法会图》等18块佛像版更是国内仅有之珍品。据肖永明介绍,清同治五年(1866年),近代佛学大师杨仁山居士在这里主持刻印《净土四经》,金陵刻经处便由此创立。
晚清时期,我国佛教非常衰弱,特别是江南一带经过太平天国战火,要找一本普通的佛教经典都非常困难,有鉴于此,杨仁山居士发愿刻印、流通佛教经典,并在此基础上复兴中国佛教。成都藏经雕刻,藏经雕刻
“历史上,雕版印刷刻本的样式主要采用卷子式、折子式和方册本3种样式。其中,早期刻本主要采取卷子式样式,后期刻本则采用折子式和方册本这两种装祯样式。例如,明《嘉兴藏》采用了方册本,而清《龙藏》则采用了折子式。但是,作为单行本,就便于流通而言,还是方册本比较方便,所以,杨仁山居士从这个角度出发,采用了方册本的样式来刻印、流通佛经。”肖永明说,杨仁山居士创办金陵刻经处,拟将全部大藏经刻印成单行本流通,使普通信众都能很方便地读到佛经。基于这样的理念,金陵刻经处,从佛经底本的搜求、选择及其编辑、校勘,到刻印的各个环节,都力求精审。杨仁山居士认为,佛教经书应区分为必刊、可刊、不刊3类,其中有“三不刻”:“凡有疑伪者不刻,文义浅俗者不刻,乩坛之书不刻。”对于重要佛典,杨仁山居士则多方搜求。他通过日本佛学家南条文雄,陆续从日本寻回300多种在我国国内久已失传的隋唐古德注疏,其中包括《中论疏》、《百论疏》、《唯识述记》、《因明论疏》、《华严策略》等。对这些重要的佛教典籍,杨仁山居士亲自进行校勘整理,然后再付诸刻印。由于金陵刻经处刻本选本严格、校勘精审、刻印考究,佛教界称之为“金陵本”,为佛经流通中的善本。成都藏经雕刻,藏经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