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1世纪,寺庙雕刻开始出现两种倾向:
种是
寺庙上的装饰雕刻越做越多,装饰手段越来越繁缛,然而每一个雕像或浮雕的尺寸却越来越小。此类寺庙比较典型的有卡朱拉候(Khajuraho)与普婆奈斯瓦尔(Bhubaneswar)寺庙,阿布(Abu)山的旃(Jain)寺庙以及12世纪兴建的南部哈勒比德(Halebid)的候夷莎罗斯补罗(Hoysalasvara)寺庙等等。其中有一座寺庙的檐壁腰线竟装饰了两千多只大象雕刻,这还不算上千个其他雕像和浮雕像。如此密集的雕刻装饰正是印度教在泰密尔人的王朝统治下的一个特点。其次,雕刻的技艺也越求精细。每一尊小雕像可成为独立的艺术品,比例匀称和谐,玲珑剔透。远远看去就象嵌满了精雕细琢的珠宝。四川成都藏经喷砂,藏经雕刻
第二种
倾向是与宗教内容关系不大的题材增多了。雕刻家们在这些题材上显示了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并巧妙地在寺庙装饰中加以表现。《情书》就是其中之一。它是11世纪卡朱拉候寺庙装饰雕刻中最富情趣的一件世俗性雕像。 这是一个青年女子像。形体虽按规范法加以扭曲并有些夸张,但她的脸部表情十分妩媚。少女低头疾书,似在写信,故称之为《情书》。女雕像的身躯突破了原来的三屈法,使动势更加生活化,因而也更有现实意味。在她身边那个小孩,则依偎在她身前,仰起头注视着她的表情。这种装饰雕刻在奥里萨派中比较罕见(另一尊与此相对,题称《母子》,也是一个世俗化题材)。它体现了印度雕刻艺术的新境界,即限度地表现人类的生活美,并赋予它以诗意。这在印度的宗教艺术中是一大突破。 世俗题材的雕像一般在木雕作品中多一些。在寺庙石雕装饰上则较少见。因而这一尊也就显得十分珍贵。
四川成都藏经喷砂,藏经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