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金秋时节那清甜的桂花香,和着吴侬软语那优雅的圆舞曲,我们踩着由每一个上海“腔调”组合而成的动人音符迎来了首届“中国梦·上海情”沪语大会。说是首届,指的是在上海市民文化节的活动中举办这个活动,其实长宁区已经从2011年至2013年连续3年举办了以“上海话·上海情——上海闲话吾来赛”为主题的沪语综艺大赛,沪语比赛由此也成为长宁区的一大文化品牌,所以这次的全市活动也由长宁区承办。
今年3月21日与上海市民文化节同时开锣的2014“中国梦·上海情”沪语大会充分借助上海市文广局、上海市群艺馆、新民网、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等多方力量的平台,在已有一定群众和品牌基础上,充分宣传和动员,目前即将进入决赛阶段。本届沪语大会的参与途径有3个,“线下通道”由各区县、社会通道、网络通道组成,吸引了来自全市各区县的1万余名选手报名参加,“线上通道”也就是新民网“侬好上海”微信比赛通道有2万余人参加,通过初赛、复赛、决赛层层选拔,最终将从中产生百强沪语达人。此外还有一个广泛参与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990“轻松集结号”空中电波通道,通过电话直播“每周产生1名沪语达人”。
为了扩大沪语的影响力,全市200多个社区文化中心和各个区县文化馆张贴宣传海报243份;还绘制了以小机器人海小萌为形象代表的海小萌四格漫画《沪语俚语100句》;在“侬好上海”微信平台还上也推出“海小萌”沪语表情评选活动,更为比赛添色不少。
从今年选手的年龄来看,从最小的5岁宝宝到87岁高龄的老伯伯,可谓覆盖了“全”年龄段。同时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前几届沪语比赛的积累,本届的选手较之往届更为老练,从节目选编到舞台展示,都有了较大的进步,节目更具观赏性,观众反响更为强烈。决赛包含沪剧、独脚戏、小品、上海说唱、故事、童谣、朗诵、沪语流行歌曲等多种表演形式,除了表演,每位选手还将即兴演说一段自己与上海的情缘故事,从中不难发现不少上海的历史文化,整场比赛看点不断,精彩纷呈。为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上海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上海市曲艺家协会在开赛伊始即公开了“沪语大赛评委团”,从复赛开始每个区县派3名市级评委参评。决赛更是由来自代表戏曲、曲艺、表演、语言、民俗等方面的专家把关。
本次长宁区从437个选手中共推送了6个节目参加决赛,包括故事《两个神秘的小鞋匠》、独角戏《上海小吃》、独角戏《健康长寿》、上海说唱《有感老年人保障法》、《舌尖上的上海》、上海说唱《上海新面貌》。其中87岁高龄的徐国华老伯伯自创的上海说唱《有感老年人保障法》,既生动又感人,他巧妙地将自我介绍与节目表演融合在一起,用沪语向我们介绍了自己与上海的深厚情结,讲述了自己对沪语的热爱,对沪剧的着迷,他自创的节目也深受周围群众的喜爱,广受好评。
上海以大气谦和、海纳百川为自己的座右铭和精神信仰,这种胸襟和气度让上海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让世人的眼光为之瞩目。上海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我们有目共睹,但是上海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深刻反思: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坚守自我的特色,作为移民城市的上海如何体现我之风采,并彰显自我。也正是基于这种立场和情怀,长宁民俗文化中心在区文化局领导及相关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下策划了以“走近海派民俗,传承上海方言”为主题的活动。
往年的沪语大会都是以“上海话·上海情”为主题,今年以“中国梦·上海情”为主题,不可谓不大气。可以看出,把上海话和中国梦放到一起,不仅凸显了中国梦的应有之意,同时,重视每一种文化,每一种方言,也是中国梦的意义指向之一。决赛来临之际,沪语大会的一位活动策划者深有感触地说道:“今年的沪语大会无论是形式上,还是规模上,都比往年有了质的飞跃。2011年仅300余人参加,2012年有600余人参加,2013?昃陀?/span>1200余人参加,而今年由各区县、社会通道、网络通道报名参加的选手达到3万多人次。现在只要一提到沪语比赛,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长宁,这是我们长宁的一张文化名片,我们要让上海话这一品牌活动在长宁继续发扬光大,成为上海群文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此外,值得关注的还有11月16日下午2点在中山公园音乐广场举行“百名沪语达人”的颁奖仪式及才艺展示,同时还会安排专人采访相关选手达人,听他们说说自己与上海的故事,集结整理后,将用沪语文字进行记录,出版成《我与上海的故事》一书。
沪语大赛的持续举办和广受关注,不仅为上海话宣传、展示及传承提供了的平台,更为重要的是对上海文化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通过沪语大赛,期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沪语,了解上海,进而喜欢上这座城市,喜欢上开放包容的海派文化,无论是老人、小孩,还是新上海人,都能在上海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文化天地及品位生活!预祝本届“中国梦·上海情”沪语大会圆满成功,也相信上海文化传承必将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