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钢琴大师凯沫林教授在戈特里安-史坦威钢琴上签名。
美国施坦威父子公司与德国戈特里安-史坦威的品牌之争使双方在数十年的岁月里都付出了沉重代价(详见本报9月17日B10~B11版)。除了漫长的诉讼,两个同一血脉的“孪生兄弟”之间的情感伤害是令人痛心的。在两个品牌的网站及相关可以信赖的资料中,记者渐渐梳理出其中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
这里有必要追溯一下德国史坦威的真正历史。
1
戈特里安和史坦威:
两个属于钢琴的伟大姓氏
早在1830年,德国有一个很出名的钢琴制造商,叫格奥尔格· 弗里德里希·卡尔·戈特里安(Georg Friedrich Karl Grotarian),他以天才的禀赋设计并生产出一台后来轰动整个世界的钢琴,并用自己的名字将其命名为“戈特里安(Grotrian)”。
1855年,戈特里安遇到了另一个天才的钢琴设计制造师,并聘请了这位年轻的犹太人——特奥多尔·史坦威(Theoder Steinweg)。他们在德国中部城市Braunschweig建造了一座大型的现代化钢琴厂,该厂生产的钢琴以两个人的姓氏:戈特里安-史坦威(Grotarian-Steinweg)命名,世界台戈特里安-史坦威钢琴从此诞生。
从此,戈特里安和史坦威这两个姓氏就注入进钢琴的血脉,而此后令人扼腕的纷争根源也正在于此。在戈特里安和史坦威合作5年之后的1860年,戈特里安先生带着对于钢琴的挚爱和对史坦威的友情突然去世。
由此可见,“戈特里安-史坦威”是两位钢琴制造大师友情与合作的结晶,这是对人类音乐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的见证,正如“戈特里安-史坦威”这个名称所表现的那样,两位前辈的才华、心血与友谊下进行的默契合作,已然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特殊的名词,也正是为了这一原因,戈特里安家族当初将姓氏改为“戈特里安-史坦威”。
2
“雪崩式”诉讼:
两个家族在70个国家的拉锯战
1865年,特奥多尔·史坦威先生离开在德国和在戈特里安-史坦威公司的钢琴事业赴美。
在结识戈特里安之前,史坦威从父亲海恩里希·恩格哈特·史坦威手中继承了一个生产钢琴的家庭式作坊。父亲年轻时就是热爱乐器制造的热血青年,在滑铁卢战役中吹响了一把圆号。史坦威的哥哥参与了1848年大革命和反抗德国当地反犹太人运动,在遭到通缉之后,与父亲一起逃亡美国。
父兄走后,德国又遭逢经济大萧条,特奥多尔·史坦威陷入经济困境。他本来试图说服戈特里安先生投资入股他的小作坊,但最终听从戈特里安的建议,放弃家庭作坊,加盟戈特里安投资建造的现代化钢琴厂。
特奥多尔·史坦威的父亲到美国后继续制造钢琴,并创办了“史坦威父子钢琴公司”。由于两个哥哥都在美国去世,父亲请他到美国纽约的钢琴厂子承父业。考虑到已经把“Steinweg”商标所有权卖给了戈特里安家族,不便再使用这个名字,于是,特奥多尔·史坦威到美国后,立刻把在纽约注册的史坦威父子钢琴公司(Steinweg&Sohns)改成了“Steinway&Sons”,也就是今天的施坦威父子钢琴公司,以规避可能引起的法律纠纷。但这两个十分相似的单词还是就此埋下了祸根,后来导致了两个家族在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长达数十年的惨烈的拉锯战。
1920年,德国戈特里安-史坦威公司在美国和欧洲都赢得了终审官司,禁止美国施坦威父子钢琴公司在全球使用史坦威或近似的商标名称进行生产和销售,当时双方公司都由第二代掌管,很快,美国施坦威父子公司的威廉·史坦威专门来到德国求见戈特里安-史坦威公司的威廉·戈特里安-史坦威,两人是发小,从小在一起玩和成长,他们父亲都故意把他们的名字叫威廉,本希望他们像兄弟一样。面对儿时的玩伴,威廉·戈特里安-史坦威答应了来自美国小弟的所有要求,同意美国施坦威父子仅在美国进行生产和销售,他们俩相互抽着雪茄完成了谈判和签协议,这一协议被后人称为“雪茄协议”,灾难和争端也正式拉开了帷幕。
1945年,二战德国战败,美国施坦威父子钢琴公司突然在全球70多个国家同时发起了“雪崩式”诉讼官司——反过来要求德国戈特里安-史坦威钢琴公司在全球放弃史坦威商标权,这种诉讼方式目的就是让对手必须在全球70多个国家同时高薪聘请律师和支付各国高昂的诉讼费,增加应诉难度和庞大开支,从而逼退对手,但没想到德国戈特里安-史坦威公司居然在全球同时应诉,经过漫长的几十年官司,双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980年,双方家族代表终于达成庭外和解,德国戈特里安-史坦威得以在全欧洲和部分协议地区合法拥有史坦威商标和生产销售权,在欧洲以外地区(包括中国)只能以戈特里安(Grotrian)的名义销售。其他地区则由美国施坦威父子钢琴公司拥有商标和生产销售权。
聚焦
名琴之战的中国战场
在2008中国(上海)国际乐器展览会上,施坦威(上海)公司总经理说:“可能没有人这么比较过,但如果你拿在中国市面上的那些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钢琴和施坦威钢琴做价格对比,这就与拿自行车比较劳斯莱斯汽车一样。”
胡先生说:“售价30万元到130万元人民币一架的施坦威钢琴!你认为贵吗?我认为很值。很简单,价钱取决于一是钢琴的材质,二是我们的制作工艺。我们的使命是尽可能在我们能力范围之内制作出世界上的钢琴,这是我们惟一感兴趣的。”
这些夸夸其谈的话说得未免太冠冕堂皇了。言语中始终对中国“大规模工业生产”厂家充满蔑视的大老板们可能忘了,很多国际品牌钢琴的“分厂”就在中国,也包括施坦威在内,这种合作的学名和中国制造商之间的“OEM”模式。
施坦威钢琴旗下四大品牌,有3个在中国生产,但一说起产地,很多品牌都讳莫如深,甚至在公司网站和新闻报道中都看不到踪迹。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判断产地……凡是大张旗鼓宣传产地的,那很可能是真的,凡是对产地缄口不言的,那就是难言之隐。
与“施坦威(上海)”的老板胡先生相比,“戈特里安-史坦威”的大中华区总代理倪先生则低调得多,他认为,名琴不需要像卖萝卜白菜一样吆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命不凡的姿态本身并不明智。顾客有买琴的自由选择。在中国,进口钢琴不说,中国的钢琴厂家少说也有40多家,其中有:国产系、韩国系、美国系、日本系等等,和一些身份“可疑”的“系”,除了“珠江牌”、“上海牌”和“星海牌”之外,几乎就没有纯正的中国式的品名。但是,一竿子扫倒一船人的做法未免有些霸道,“戈特里安-史坦威”只是寻求适合自己的市场定位,捍卫正宗德国名琴的尊严。
观点
钢琴永远是一种工具
然而,每一个曾经是琴童或者琴童家长的人,对于学钢琴这件事都会有铭心刻骨的体会。还是以郎朗为例,因为弹琴扰民被邻居砸玻璃的事可能都经历过,被父亲扇耳光或者被逼自杀的事情就更恐怖了。如果经历了这一切,却最终没有成为郎朗,那么,天下家长应该考虑的就是学琴的真正目的了。
吃不到葡萄可以说葡萄酸,也可以说不酸,这是学琴者必须选择的人生态度,用学琴的魔鬼经历去换取一个钢琴家的名分,何去何从各得其所。但是有一点不能忘记,无论“施坦威父子”还是“戈特里安-史坦威”,无论是原装进口品牌,还是产地在中国的洋品牌,无论是取个洋名的国货,还是纯粹汉语风格的国货,钢琴仅仅是一种商品,仅仅是实现音乐梦想的工具,拥有一架钢琴,永远不是生活与艺术的目的,更不是音乐本身,钢琴就是一种工具,永远只是一种工具。
正如郎朗所说,音乐其实就是讲故事。但愿中国的琴童从一架普通的钢琴开始讲述自己心中的故事,也许有一天,他真的会拥有一台世界名琴——施坦威或者戈特里安-史坦威,梦想的实现有两种可能:一是成为施坦威或戈特里安-史坦威钢琴家,时刻有名琴伺候;二是因为有钱,买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