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一条街雕塑三
音乐一条街雕塑一
音乐一条街雕塑二 小资料
上世纪90年代初期:致民路片区销售乐器的商铺不到5家。
2004年全球乐器网公布的数据显示,成都市民家庭的钢琴拥有量为10万台,国内排名仅在北京、上海之后。
2001年——2006年,近5年来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地区每年钢琴销量基本保持在10000台以上,年销售额上
亿元。
2007年,成都学钢琴的人数超过3万人,仅次于北京、上海。
2008年1月,成都武侯区投入2500万元打造致民路音乐特色街区,首期工程完成改造工作。
2009年,致民路特色街区乐器商铺超过200余家。
前蜀皇帝王建陵墓棺侧的石刻24乐伎,保留了唐代燕乐座部伎演奏歌舞的瞬间场面,是当时成都时尚音乐流行的文物见证。而如今坐落在成都武侯区致民路的乐器一条街则以数百店铺的足迹续写着成都的音乐传奇,每一家商铺犹如城市变迁节奏中的一个小音符,汇集成了都市乐章的新交响。
乐器一条街琴行密度全国罕见
成都的乐器一条街北起临江路,西至十二街,南到新生路,东至安顺廊桥之间的块状区域,主要为十二街、龙江路、新生路沿线。
每年夏天,川音外大批前来参加乐器考级的学生、家长总是让附近的商家喜笑颜开。不管是乐器行的老板还是卖饮料的小贩都借着这股东风,赢得各自的市场。据了解,作为家庭拥有钢琴量排名全国前三的成都,70%以上的钢琴都来自于致民路片区的乐器一条街。
时间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成都这条全国的琴行一条街还只是川音外的一条普通街道,当时只有一家国有琴行,而经过短短的20年发展,现如今成为整个西南地区乐器最集中的一条街。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琴行业迅速发展壮大,几十家琴行出现在以音乐学院为中心的龙江路和新生路上,琴行几乎是一家连一家,密度全国罕见。
在川音南门外有一家琴行显得尤为引人注目,700多平米的营业厅,数十种乐器,上百种品牌,络绎不绝的人群。记者走访了这家琴行的主人、欧亚琴行的总经理钟琳华,作为一批经营乐器行业的探路者,他已经在成都开有8家门店,不仅是成都也是四川省内经营品种最多、规模的乐器连锁机构,现已在云南、贵州、重庆开有直属店。从一个小专柜店员到现在的连锁琴行的老总,钟琳华的人生也随着乐器一条街的历程一起走过。
辞职当老板负债3万卖乐器
1996年以前,钟琳华在成都百货大楼负责乐器专柜。那时,在国营单位,尤其是在
成都百货大楼这种国营单位上班是让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但钟琳华却不以为然。“一直觉得专柜的销售很死板,机制不灵活。国
营单位必须走向改革才会有所发展。”凭借着乐器专柜的多年销售经验,钟琳华的预言很快得到了印证。一些国营单位开始走下坡路,员工工资也越发地减少。钟琳华决定辞职,自己做老板,用已有的经验和资源开一家乐器行,但首先要解决的是熟悉市场行情。
“上世纪90年代,钢琴、古筝等当今流行的中西洋乐器还没有获得市民认可,乐器基本就是唯电子琴独尊的时代。真正的乐器品牌也就雅马哈、卡西欧、华星3种,价钱一般1000到2000不等。”据钟琳华介绍,当时乐器的主要销售渠道都是百货公司专柜,80%的乐器都是电子琴,而钢琴最多摆上一两台,大部分还是厂家放的,自己很少进这类乐器,真有一些家庭条件好的人想买西洋乐器之类,就得提前订购,然后等上十天半月才可能送到。“没有需要就没有市场,东西少价格就贵,上万的钢琴那时候一般人也消费不起,而电子琴则是当时最火爆的乐器,以它主打开店应该没错,按成都话说就是有搞头。”有了初步想法后,最关键的就是资金问题。90年代中期,个人贷款业务还没有开展起来,钟琳华只好四处向亲戚朋友借钱,但资金依然不够。逼不得已,一直瞒着父母辞职的钟琳华在辞职一个月后才告诉父母此事,并从父母处借了3万元。负债3万加
上自己之前工作的积蓄,1996年,在盐市口的东御街,钟琳华的家只有20平方米的小琴行诞生。
转战乐器街借“艺考热”东风
新生路6号是钟琳华川音片区的琴行,两间各15平米的店铺是他所有的展示场地。“1996底,有很多艺术学校的老师来买琴,说班上的学生和学校都需要大批量的相关乐器,建议我们去川音附近开一间,他们购买也方便。”当时的成都,私人开的琴行几乎为零,老百姓买乐器都去成都百货大楼,但那里的乐器价格贵,而且品种也少。钟琳华看到了巨大的商机。“转战到川音时,租用的是一家开餐厅的房子。96年开始营业时,整个一条街上总共也就3家琴行。”2000年以后,钟琳华发现西洋乐器的引进和艺体生的火爆令他的琴行如沐春风。
“时代进步,竞争激烈,学生考大学和升学的压力也开始日益加剧。艺体生的门槛相对低一些,而乐器学好了考级是能加分的。加上孩子学一门手艺也不算坏事,所以发展自然跟进。”对此,四川音乐学院钢琴系副主任王雁教授也是“艺考热”的另一位见证者。“21世纪初期我们学校很多老师的家门口,经常有家长领着孩子来‘守门’。有的一等就是大半天,也就是为孩子能够多学一
项技能或者有点特长。”王雁说,很多普通家庭的父母为孩子买乐器都是勒紧腰带,从口粮和生活中一点一点积攒下来的。
王雁回忆,以前乐器街并不像现在这样规划有序。“2002年之后,学校外的琴行应运而生,估计是都想借此分一块蛋糕,转眼数十家琴行出现。但当时的乐器街只能说是琴行集中地,并不像现在这样有鲜明的特色。”现在,仅十二街上就有50多家大大小小的琴行,且家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招牌,乐器的种类从单一的电子琴发展到了如今的上百品种,价钱也从几千上升至几十万。
买卖教学一条龙员工都是专业生
仅2004年全球乐器网公布的数据显示,成都市民家庭的钢琴拥有量为10万台,国内排名仅在北京、上海之后。2008年1月,成都武侯区致民路音乐特色街区首期工程——乐器一条街改造工作完成。与此同时,近年来成都的钢琴选手在全国大赛中频频拿奖,让成都又拥有了一张光彩夺目的新名片——中国钢琴第三城。
钟琳华说,十多年前,想要买钢琴只能在百货商店的专柜进行预订,可选择的品牌也只有寥寥可数的几种;如今,你只要一通电话或者网上一点,钢琴就可以马上送到你的家中,可选的牌子也高达上百种。“这么多人学乐器,随便选两个都是上得台面的,能够频繁获奖自然是水到渠成。加上乐器行的发展也由单一的乐器销售发展到如今的买卖教学一条龙,极大地促进着高雅音乐的普及。”钟琳华说以前他们招聘的员工只要嘴巴会说就可以,现在的乐器销售者基本每一个人都是相关的专业人才。“最早我们只有两个人负责,现在已经发展到80多名员工。并且每一个人基本都能现场演绎,即90%都能充当老师教新人,具备相当的音乐知识素养。不止我们是这样,整个琴行都有这个变化的过程。”钟琳华说。
现在的乐器一条街,在重要街头都建立了具有音乐标志的独立雕塑或墙面;路标、广告牌等构造物上也设计有明确的音乐符号,并在沿街面的楼房、商铺等建筑物上,配合上相关音乐文化的装饰,让音乐逐渐走上了产业之路。
音乐街的发展因为聚集也带来了更大的同行竞争。“未来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趋势。像一些小琴行受到规模、经营理念等诸多方面的限制,无法积累资金用于以后的发展,只能是维持,开了几年没有什么变化。有靠老师吃回扣来维持的有靠销售质量低劣的产品来维持的店铺,关门歇业的也不少。所以,想良性地成长也是需要智慧的。”
现在提起四川音乐学院所在的致民路片区,成都人会说“乐器一条街”,但不久的将来,这些定义也许会被“西部音乐文化街区”、“音乐硅谷”等预示着该区域崭新定位的语句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