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我国
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方法。
两广人称为
功夫,民国初期简称为
国术(后为中央国术馆正式采用之名称);被视为中国文化之精粹,故又称
国粹。由于历史发展和地域分布关系,衍生出不同
门派。中国武术主要内容包括搏击技巧、格斗手法、攻防策略和武器使用等技术。当中又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范畴。从实践中带来了有关体育、健身、和中国武术独有之
气功、及
养生等重要功能。理论中带来了不少前人之经验和
拳谱记录。运动形式有套路和对抗等。因此,它体现中华民族对攻防技击及策略上的理解。加上经验上积累,以自立、自强、健体养生为目标的自我运作,套路运动有
拳术、刀、枪、剑、棍等。练习
套路时显示出身体动作之优美姿态。中国武术往往带有思想冶链的文化特征及人文哲学的特色、意义,对现今
中国的大众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的人类用棍棒等工具与野兽搏斗,逐渐积累了一些攻防经验。而
少林寺千佛殿壁画中的僧人比武图画
商代产生田猎更被视为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
商周时期,利用“武舞”来训练
士兵,鼓舞士气。故认为武术可以以
舞蹈形式演练。周代设“序”,“序”等学校中也把射御,习舞干列为
教育内容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很重视格斗技术在战场中的运用。
齐桓公举行春秋两季的“角试”来选拔天下英雄。在这时期,
剑的制造及剑道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秦汉时期,盛行角力、击剑,有宴乐兴舞的习俗。
鸿门宴中即有项庄舞剑。其形式更接近于今天
武术的套路。汉代
枪的应用达到颠峰,各种枪法开始出现。据传
华佗首创“
五禽戏”,是中国武术的滥觞。
人们都认为武术起源于
战斗的需要,可是《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一书提出武术虽然部分来自军事需要,但是大部分还是来自民间的私斗。军事用途的武术和民间武术的要求不同。
编辑本段门派与分类
义乌武馆|义乌武术|义乌跆拳道|义乌散打|义乌泰拳
中国武术门派之多,在世界武术中也是非常少见的。据统计,中国目前有“历史清楚,脉络有序,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约300多个。
郭希汾的《中国体育史》中提到门派众多是由于南北地理、气候、人的不同而造成的。北方人身材高大,北方气候严寒造成北派拳术气势雄劲,大开大合。南方多水,南方人身材矮小,拳术也比较细腻。
谚语也有“南拳北腿”之说。当然这并不是的,例如起源自北方的
八卦掌就很少用腿攻击,而南方的
咏春拳却有不少腿击技巧。
中国武术代表潘国静
中国武术的
流派繁多,却没有统一的命名方法。有些按地区命名(如河南派
心意拳);一些按山脉、河流(如
武当派);有以
宗师姓氏命名(如
杨氏太极拳)……以往,这些流派会以主修
内功、
外功来粗略划分,成为
内家拳和
外家拳两大类。
1949年,
中国共产党执政后,正统承传及武馆传授方式停止了。只有部分门派的武术被编成健身及表演套路,在中小学校教授学生。
改革开放后,一般按其内容分为套路和搏击格斗两个类别。
宋朝以前(陕西红拳)
兵员
搏击技术的出现。
秦朝统一中华之后,在现时之陕西省
西安市建都,做就了秦汉时期流行于陕西之
关中拳;发展至明时改称为红拳之地方拳术。 唐朝
李世民时有少林寺僧兵及武僧纪录。 唐朝
武则天于公元702年订出武举制度[1],选举军将人才,并用考试的办法授予一定的称号,这大大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宋、明、清亦从之,至清末废除,历代皆有兵员军将之世袭制度,此时武术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形式,并产生流派承传,从此影响到
东南亚各国。 唐朝有李白寻访
江南道人许宣平不遇之纪录。民初许禹生称三世七(太极卅七势)乃许宣平所传(没有提供真实证据)。
宋朝(杭州长拳)
(北)宋朝立国之始订下的禁止民间组社、私藏
兵器的禁律。 1127年(南宋建炎元年),宋室南迁,以
岳飞、韩世忠为首的爱国将领提议下,大部分军民,奋起习武。以
杭州为中心。 杭州流传的为南拳,拳势多以上肢为主,肘膝为辅,很少飞身离地,称“拳打卧牛地”[2]。
心意六合拳先祖,据说传有《岳武穆王拳经》。且被该派尊为祖师,可惜没有历史佐证。 1156年(
绍兴二十六年),朝廷在
临安设立武学。 1180年(淳熙七年),设“武举绝伦从军法”,学武者可以考取功名。南宋共出现二十七名
武状元。当时杭州的武术团体有
角抵社、锦标社、射水弩社、川弩射弓社、英略社、马社等。还有民间组成的巡社、弓箭手、良家子等团体。他们平日“执弓荷锄,仗剑巡步”。北方被金侵占后,大批难民来杭,带来了北方的拳种,与原来的南派拳种融合。 出现了浪迹江湖,习武卖艺为生的“路歧人”。 (
宋太祖)或(岳氏)长拳形成时期。
元朝
义乌武馆|义乌武术|义乌跆拳道|义乌散打|义乌泰拳
汉人为下等人。不可习武聚会。据原载于清末(宣统三年、1911年)
上海天铎报,广东人
卢炜昌以伪少林历史宣传反清情绪的作品《少林宗法》说:宋末元初,少林寺之拳术还未为世人称许。相传住持觉远(陈享)得达摩(
陈远护)留传之十八罗汉手法,变散式为整式,将《
罗汉十八手》佛手发展成七十二手(花拳)。他仍未满意,乃改装外出求师。后得
兰州李叟(李家拳),及得北方游侠白玉峰之(白模拳),后同住于
洛阳同福禅师(蔡福-蔡家拳)之处。将各路拳法融合成五拳,使少林手法(
南少林)增至一百七十余手(172式五形八卦拳),内藏龙、虎、豹、蛇、鹤五形及八卦拳,即今蔡李佛之古典五形八卦拳。又称觉远注重
武德,订“少林戒约十条”约束僧徒。 上述故事,是清朝晚期南方
蔡李佛所形成有关之编造历史(或称托古)。
明朝(福建南拳,四川梅花拳)
明有长拳、红拳、
弹腿等名称出现。也有单练、对练的形式。
明定都今
北京,将南方(
南京)武术如长拳,红拳等带来,与原本北京、
天津、沧洲之武术,如十八手(叟),
六合等拳术融合,今人称为少林拳种。
明朝戚继光在
福建整理当时全国武术(包括长拳,
短打、红拳,巴子拳等,留意当时未有提及
少林派及武当派)-今人(民国初期,有人将中国武术分类)统称南少林拳(或属概念象征)。
明将戚继光亦是世袭而来,其武术长拳学自祖辈,故称
太祖长拳。
沿海被日寇搜劫,俞大酋、戚继光曾驻扎沿海地方。福建及
山东留下了当时的拳种如长拳、短打、五拳及华拳。福建演生了
五形拳,鹤拳;两广衍生了洪拳,咏春及蔡李佛等南拳(今人称南少林拳)。山东将原来之罗汉、六合等演变出现在之罗汉螳螂拳和六合螳螂拳。
明万历
张松溪内家拳。(此时称拳不称派)。民初吴式太极拳传人许禹生著作中说:宋书铭自称张松溪将内家拳传与其先祖
宋远桥,文中未有提出证据。 明朝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拳’术。(此时称拳不称派)。许多记载武术的书籍也相继出版。
流行的‘拳’有长拳(后演生为太极拳)、红拳、华拳(后演生为心意六合拳)、五拳(后演生为五形洪拳)、查拳、巴子拳、弹腿、短打(后演生为螳螂拳)、内家拳等等。
清朝
义乌武馆|义乌武术|义乌跆拳道|义乌散打|义乌泰拳
清前期明令汉人不得聚众习武,南少林寺不再存在,
嵩山少林寺受到监视,寺僧亦不可习武。
《广东佛山-南少林拳-洪拳(刘蔡李莫佛)、咏春、蔡李佛、永春》
明末清初,在南方《五拳》发展成老洪拳之(五形拳)、今人称为《南少林拳》,在福建
广东流行。其拳种来自福建,经戚继光整理后之南方拳术。
福建之
海盐西进,外来商品在广东北上,皆必须精通武术之镖师。
《陈家沟拳术-太极拳》
退隐之明末带兵官陈王廷将其拳术(包括长拳、炮捶、红拳)加入道教元素,吐纳养生之法,在家乡
陈家沟传承陈氏长拳,属刚拳。
《沧州回民拳术-查拳》与《保镳》
清初期交通不便,货运安全必须保镳行业。因为汉人不得聚众习武,故做就邻近北京
沧州之回民习武成风。沧州为货运入京主要之途。
河北沧州当时盛行的拳术有六合拳,罗汉拳。 回民外族之拳术(例如巴子拳、查拳等)得以流行,并加入地方拳术;长拳与红拳等。 清朝漕运,海盐运输发达,带来保镳行业兴盛,引起镖局授武之风气。
《六合拳-北少林拳》
明末清初人
姬际可(1602-1683)传授之拳术称‘六合拳’、内容包括十形(势),后演生成心意拳、心意六合拳等,今人称为‘北少林拳’。
雍正十三年(1735),
河南进士王自诚作《拳论质疑序》。《序》云:“拳之种类不同,他端亦不知创自何人,惟此六合拳则出自山西姬龙、姬凤,二师乃系明末人也(应为姬龙峰(凤)之误),精于枪法,人皆以为神……”[2]
内家拳名称出现于
黄宗羲作于1669年即
康熙八年之《王征南墓志铭》。
鸦片战争(1840年)后
义乌武馆|义乌武术|义乌跆拳道|义乌散打|义乌泰拳
首先在广东,
林则徐与两广总督
邓廷桢严厉禁烟,需要当地
社团及武术团体支持,大力发展民间
团练以防英军从海路进入广东
三江流域,清初禁止华人聚众集武已经松弛了。后来
曾国藩更以团练制度发展
湘军之汉人军队。使汉人武术得以重新发展。
陈王廷后人
陈长兴(1771年-1853年)传杨露禅(1799年-1872年)(后称杨式太极拳),杨减省一些刚烈拳势(如炮捶、红拳),注重刚柔并济。
河北
李洛能(1808-1890)从心意六合拳演生成形意拳。
1851年,太平天国正式成立,1853年建都天京(今南京)。南方大城市广州及
佛山之三合会武术团体快速发展,为太平天国提供人力资源。参与之武术社团,为避免身份外涉及连累父兄辈,故以匿名为号。以(南)少林作为号召。广东佛山之洪拳(所谓少林拳)得以经
湖南传到南京江浙一带。
陈享于1845年,林则徐被罢免后,返回乡间,广东
新会崖门镇西京
梅村,开设洪胜武馆。故称洪拳。后于广东各地分设立44所分馆。所教的有花拳,平拳,五形拳及八卦拳。
黄华宝1852年后传技佛山梁赞,去除气硬功,强调技巧之柔性南少林拳、咏春拳出现。尊(南)少林五枚师太为祖师。
清
王宗岳著《太极拳论》出现,(1852年由
武禹襄带出)开始有太极拳名称,只有八卦五行十三势。
退休太监
董海川(1797-1882)于1856年后在北京设帐传授八卦掌。
赵堡陈清萍傅武禹襄(1812-1880),(
武氏太极拳)。 太极拳之名称出现。
一些
武术家例如鹞子高三、陈享参与秘密结社推翻清朝,促进
中华武术发展。
太平天国失败(1864年)后
义乌武馆|义乌武术|义乌跆拳道|义乌散打|义乌泰拳
广东佛山的洪拳包括花拳及八卦拳(太平天国洪秀全拳术-(南)少林拳)传到南京、江浙一带。
广东
黄麒英洪家拳传黄飞鸿(1847年─1924年)。尊(南)少林至善禅师为祖师。
张炎在1876年接掌佛山鸿胜馆,教授
蔡李佛拳。尊(南)少林至善禅师为祖师。 清朝地方不靖,富贵人家及商铺多请来保镳或武师护院,并训练家仆武术。
清朝后期,政治混乱,地方人士多自设民团(自卫队),聘任武术教练。
清中叶后,有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家之分别。亦有佛、道之分别。更有南(拳)北(腿)之分野。
山东义和拳(1899年)螳螂拳名称出现。
山东
范旭东(18??-1935)(黄汉勋在《螳螂拳讲座》称范享年九十有五?);流传下《
少林衣钵真传》,按升霄道人的《罗汉短打》,及自己的经验编成五卷。内容论及十八家法,螳螂拳法概论,螳螂短打要论,螳螂手法要论,螳螂手法总敌,
王郎(应该是指其师
王荣生)之螳螂短打总纲。(螳螂拳名称正式出现)。 《少林真传》手抄本出现了。文中称由署名“升霄道人”写于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未有佐证)。记载有罗汉短打图、罗汉兵刀、器械、罗汉行功全谱、口诀等。(部分内容;如“升霄道人”及《少林衣钵》何能为后人加上)[3]
范旭东流传下之所谓弗遑道人手抄本《少林衣钵真传》出现,书中指升宵道人初学于少林寺福居禅师,后又学于峻山某少林高僧。福居禅师流传下《短打秘钥》。自言抄写之时间为
咸丰五年(1856年)(书中所言,未有佐证),相信是范旭东或其后人所编。 查拳名称出现。 神打出现。
禁拳-与秘密宗教有关
义乌武馆|义乌武术|义乌跆拳道|义乌散打|义乌泰拳
北方,山东
白莲教或其支流-七星红拳、义和拳、义合拳、八番拳。
四川-
梅花拳(见
川楚教乱条)
广东─佛拳及八卦拳(见
陈享条及
太平天国条)
清末民初
武当派之名称出现。
武当派或内家拳是指当时北京天津
直隶一带之地方武术,混合了长拳,炮捶,红拳而衍生出之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
武当派 [3]之(伪)历史形成,推前其创始时期,说是由南朝
刘宋张三峰所创立。
武当派之(伪)历史争论,宋张三峰或明初之张三丰。
武当派各支流门户出现。
少林派 [4]之名称出现。革命党人借镜
洪门历史,于各会党及社团中传播
火烧少林寺等反清情绪。
宣统三年(1911年),上海天铎报连载有少林宗法一文。是与广东人有关,
陈铁生等集体创作,其中所指之南少林承传:历史背景与所描述地方,皆不可考。所载的拳术则为广东洪拳。
唐豪先生曾经考证,并著有
少林拳术秘诀考证一书。
北少林,指来自河北沧洲之拳术。指六合、罗汉及螳螂手法。站桩时练
硬气功,全身肌肉绷紧。丹田在肚脐之上两至三吋,锻链整体腹肌。
南少林,指南拳;以技击为主,坐马时全身肌肉不比《北少林》绷紧,气功转往刚柔并济,丹田在肚脐之下两至三吋,锻链下腹肌。
个别南拳拳种由全刚烈(以至善为少林始祖作为刚拳象征)加入柔顺元素(以五枚师太、方永春、
严咏春等作为柔拳的概念象征)。
民国时期
义乌武馆|义乌武术|义乌跆拳道|义乌散打|义乌泰拳
民国初年,民间相对安定,经济转形。保镳,护院,团练,都转往授武,很多新的流派出现。
[编辑] 武当派主条目:武当派没有武当派武术传承纪录。
民初吴式太极传人许禹生说替
袁世凯工作之宋书铭,自称藏有远祖宋远桥之太极拳谱。说张三丰传张松溪及
张翠山,再傅宋远桥,名十三式。
清末直隶清军中武术,亦是后来袁世凯新军中所习的拳术,后
直系军阀承继之。
南少林派
没有嵩山少林寺武术传承纪录。
民国四年,
中华书局出版了尊我斋主人所撰之《少林拳术秘诀》。内容拟似武术小说,今人所说有关所谓‘少林派’之传闻,多由此而来。跟随而来的是有关少林之
传奇小说。如赵石之‘南少林传奇’、‘火烧少林寺’等。
‘少林拳术秘诀’云‘少林为南派开山之祖。梁时达摩禅师居于此寺。见徒……精神萎靡……立一强身术……不过十八手而已……为入手内功。’……‘十八手:朝天踏地二手、排山运掌,猛虎推山四手、黑虎伸腰四手、雁翼舒展一手、揖肘钩胸一手、挽弓开膈一手、金豹露爪一手、腿力跌荡四手。……又名十八罗汉手。’……‘至达摩师圆寂……数百年后及有觉远上人……剃度少林……发展为七十二手法。’(参见花洪拳条)……‘白氏(白玉峰)增至百七十余手法。名日龙虎豹蛇鹤五拳(五形拳)……归少林号曰秋月。’参见洪拳条) [编辑] 北少林派主条目:少林派民国七年,大声书局出版了由
陆士谔所藏有之《伏气图说》及《易筋经义》组合而成的所谓《少林拳术精义》。内容实与少林拳术无关。
嵩山少林寺于1928年,军阀内战时全部被烧毁。1926年国民党开始北伐,1927年3月6日,少林寺主持妙兴和尚因加入北洋军阀,于
舞阳阵亡,年仅37岁。1928年后,有人(1932年;金恩忠)称得到少林寺妙兴和尚秘传
七十二绝技。今人(2000年;
吴忠贤)亦出版了
少林七十二艺与武当三十六功。 [编辑] 民间武术团体成立1909年,自农葝荪与霍元甲在上海创办(当时中国个民间武术团体)精武体操会[5]后,佛山、
汉口、广州、
梧州、南宁等地的精武会相继成立,影响所及,海外分会如
香港、澳门、
新加坡、马来西亚、
越南等华侨聚集的商埠亦纷纷建立。精武体操会之宗旨为提倡武术、研究体育、铸造强毅之国人。
北京体育研究社[6],1912年在北京武由许禹生、郭志云、杨季子、赵鑫州、恒寿山、
纪子修、高克兴、佟瑞甫等人成立。宗旨是发展武术运动,培养人才,达到强民救国的目的。
中华武士会[7],1911年在
华北同盟会倡导下成立的大型规模的民间武术社团,由叶云表、
马凤图等人发起组织。以团结
武林同道,提高中华武术,振奋民族精神为宗旨。1912年秋,在天津河北公园举行盛大的武术表演。 国民政府积极支持人民习武强身。亦在各大院校建立武术体育课。群众体育 [编辑] 广东南拳民国初年,出现很多新的门派,都说源出至善等少林五老、少林寺、武当派及峨嵋派。这反而暴露了他们之《新》。目的只是‘源出正统’而已。实质多数都是混合几位师父所学而成。至善等少林五老出于清末
慈禧太后时期留行于广东之武术小说“万年青”另名乾隆皇游江南,坊间有售。而明清地方历史都没有半点纪录。 武术小说“万年青”或名乾隆皇游江南流行于清末
广东省之广州及佛山一带,当时该地之的拳术有咏春拳(遵五枚师太为祖师);洪拳、花洪拳(现称少林永春拳)及蔡李佛(遵至善禅师为祖师);花拳(遵苗显为祖师);
东江拳(遵白眉道人为祖师)。该小说相信是根据上述数个门派之相传资料加上广州机房里旗下人欺侮汉人的情节写成。 但凡转朝换代期间,前朝很多带兵将领都会留落民间传授武艺,大都低调生活。古之学习武事,是追随师父个人之名声,不像今人追随门派。
中央国术馆及其他
义乌武馆|义乌武术|义乌跆拳道|义乌散打|义乌泰拳
在民国初期,倡导“强国强种”,武术得以鼓励和推行。
1927年国民政府为了进一步管理各自为政及拥有强势之武术团体,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成立了编审处,唐范生(豪)为首任处长。由于唐注重真正的武术历史,为部分有权势之人士不容,而离去。做成后来之编审处收集了很多托古(伪作)之手抄本。 中央国术馆以当时军旅中的元老主政,有
李景林,张之江与
杜心五等,把各家各派的武术请到国术馆任教。硬将中国武术分为少林及武当两门,下再细分。门派正式出现。 当时
万籁声(自称是杜心五的徒弟)称自己为蛾眉派
自然门。
从此只在武术小说上出现之八大门派,正式争相出现,各寻远祖,个个正宗。
1927年12月,将领张之江在
教育家蔡元培的支持下创办了武术研究所。以“强种救国”、“御侮图强”为口号发扬中华武术,其时南京政府和地方军队也将武术列为训练军队的主要术科,于是社会上掀起武术热,各省、市县的“国术馆”,纷纷成立。[8]
由于
日本侵略之心已经出现,故爱国抗金英雄岳飞,与成功从外族取回政权之明太祖
朱元璋皆被打做成少林英雄。之后,出现了很多所谓武术手抄秘本,皆称岳飞、朱元璋,戚继光及俞大酋等抵抗外敌英雄;都与少林寺发生关系。 民国十八年(1929年)由“大声书局”以石印出版了《拳经》一书,说是由乾隆四十九年时曹焕斗作注,收集清康熙时张孔昭之拳技整理而成。[9]
直到,1936年“蟫隐庐”又出版了较《拳经》完备之手抄本《拳经拳法备要》。经唐豪考证后,可能是明末
少林武僧玄机和尚的遗法。
1929年,张之江、李景林在杭州《西湖博览会》举办《武术运动会》。
1933年,形意拳传人薛颠,自称在
五台山灵空禅师处学得《华佗五禽术》及《
点穴法》。先后出版了‘形意拳术讲义’、‘象形拳法真铨’、‘灵空禅师点穴袐诀’。
1936年8月中国武术队赴
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
中国经历二战和国共内战,战争年代,武术停滞发展不前,产生了断层。由二战(1937年)至改革开放后(1985年);接近五十年,在中国内地,有些传承没有了,有些内容缺失了。礼失求诸野,在台,港,乃至外国,皆有传人,可以填补现时的一些遗失。
编辑本段现代史(国内)
义乌武馆|义乌武术|义乌跆拳道|义乌散打|义乌泰拳
解放之初
1950年,之“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确立了武术是为人民健康服务的。
共产党实施公有制度,不可私有设馆授徒。一些杀伤力强之拳术如咏春拳等被禁。
1953年,形意门大师薛颠(河北人,1887年出生)因为带领邪教及发表异端邪说被判枪毙。薛颠改造形意拳,称象形拳。薛自称在五台山追随虚旡上人灵空长老为师。自称“一贯道”传人,系“五教合一”(儒、释、道、耶、回)。
当时之拳术名师多转往中医,及骨科发展。
1956年,的“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建立了“中国武术协会”。把武术列为表演项目、成立了武术队等。“中国武术协会”管理和分配所有的武术从业者。全国只有十二武术单位。教授注重健身之套路及气功。像杨氏太极
二十四式、扇舞、剑舞等、木兰拳等
健身操。
1957年,“中国武术协会”在各省市组织武术协会。
1960年,各地中、小学把武术列为体育教学内容。
1966年起,文化大革命期间,武术被否定。旧拳谱书籍被销毁。有关武术工作者被清算。
1966年-1982年,16年内,武术发展在中国完全停顿了。
改革开放后,1983年-1986年间,国家体育委员会,作武术普查。从新订立武术单位的内容。
义乌武馆|义乌武术|义乌跆拳道|义乌散打|义乌泰拳
现在国内武术单位(门派)的内容,多是经国家体委所从新订立的。
1985年,在
西安举行了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并成立了(半式)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委会。
地方武术团体成立,如少林寺、精武体育会、
武当山道教武术院,中国峨眉武术研究会等。
所谓(八或十)大门派,再次出现。
1987年,在
横滨举行了届亚洲武术
锦标赛。
1990年,武术被列入第十一届“亚运会”竞赛项目。
1999年,国际武联被吸收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
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成员,这是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标志。
今日的中国武术(大陆)
内家拳中的
形意拳的收式,以及外家拳北少林的“滴水势”,均有类似图中的招式
目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总局下设有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原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及国家体育总局
武术研究院(原称中国武术研究院)。而全国性群众武术组织——
中国武术协会也是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领导下的单项
运动协会之一。一般由它们发起组织武术体育竞技。上述组织认为,武术应该转向为强身健体和
竞技体育比赛。
此外,设有
国际武术联合会(英文:International Wushu Federation,缩写为IWUF)来推广武术,认为应该把武术当作竞技体育的一种,并组织国际“
标准套路”比赛。因此该武术比赛被人批评为是表演“舞术”,毫无实用的技击性,只是花拳绣腿的
体操而已。目前,国际武术联合会有114个会员国。因此中国从1980年代开始推出
散打运动。但是,这却遭到了更多的批评,许多持否定态度者根本不承认它算作中国武术,批评它是
泰拳的腿法,
拳击的拳法,加上一些四不像的跤法(因为中国传统武术中的跤法和它完全两样)。
红拳;原始
陕西(及
甘肃)拳术,
唐时传于嵩山少林寺,民国初年后,被归纳为刚性少林拳,开始尊
达摩为始祖。 少林拳(明末清初后)
一位西方人正在练习武术
在北方,以长拳、六合拳、罗汉拳、猴(猿)拳及其发展出来之心意拳、螳螂拳、
通背拳等称北少林拳,尊
达摩为始祖。 在南方,以长拳、短打、五拳及其发展出来之(老)洪拳、南拳如咏春拳、白鹤拳、蔡李佛等称南少林拳,尊
少林五老为始祖。 长拳(发展自红拳、
燕青拳、猴(猿)拳、弹腿);大成于
南宋。有称为太袓长拳,尊
宋太袓或
岳飞为始祖。 南拳[长拳、短打(罗汉手,佛掌)、华拳(花拳)、五拳(五行,五形)、炮锤];始于
明中页福建,成于清末,在广东之南拳尊(南)
少林五老(当时1840年间之传说人物)为始祖。 内家拳〔明末清初后之北方拳术、加上道功(阴阳,五行,八卦)〕;大成于清末;如太极拳、八卦掌及形意拳等。尊明末
张三丰为始祖,民国初年改称武当派。
编辑本段三大系统
义乌武馆|义乌武术|义乌跆拳道|义乌散打|义乌泰拳
(参考网页三大系统及见参考书籍条)
中国拳术发展到
明朝戚继光时出现了两大系统:
长拳系 [10](古拳系):北拳,包括跳跃,翻跟斗,大车身等动作。因要重复单势操练,故称长拳。
《八卦拳学》插图
宋朝已经发展成熟,多以单势操练至熟稔为止。至明时加入
红拳,炮锤,
华拳等元素。
形拳系(少林拳系):(红拳、炮锤、华拳加上长拳),明朝以后,取动物捕食时之姿态及风雷雨电之急势,衍生出北方
六合拳、罗汉短打及南方五形洪拳。拳种包括福建《五拳》、《华拳》、山西《六合拳》等。[11] (
南拳)——开始有比较完整之训练系统。先练习肌肉、关节及运气与用劲。注重坐马步法,手法保护身体,两手协调互动。 往后至清朝初期,混合以上两大系统发展成意拳系。
意拳系(新拳系-内家拳系及新派南拳):简化了形拳系之重复练习形式.减去了长拳系之烦琐困难动作。改良了一些对身体造成偒害之硬著头皮方式之练习形式。于是门派开始形成。
乾隆时盛行之
太极拳是由简化了之长拳系拳术加上了五行八卦等意念构成,同期之形意拳则以形拳会意而成。 混合以上三大系统演衍出
现代拳系:咏春拳、
大成拳、
截拳道、北派通背拳及现称武当、峨眉之各流派。
编辑本段练武
义乌武馆|义乌武术|义乌跆拳道|义乌散打|义乌泰拳
中国武术的学习,目前在武馆或一些武术教学场所公开招收学徒。而传统武术的拜师学艺目前在民间却仍然保持了许多古代的传统,需要有人推荐,然后递帖子行拜师礼。虽然已经很少像以前那样“师看徒三年,徒看师三年”,但是仍然会有较长时间的观察期,让师傅了解这个徒弟是否可教;让徒弟了解师傅的功夫是否可学。
中国武术的修炼,各门各派都不相同。大体上都包括了基本功、套路、内功和外功。尤其是其中的内功和外功都被各派视为最重要的内容,素有“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说法,不肯轻易示人,即使自己的徒弟也不见得倾囊相授。
就内功而言,主要的中医理论基础是
中医的
经络学说。中医认为,“经络为脏腑之表,脏腑为经络之里”,修炼经络,会对脏腑产生调理、巩固、增强的作用。中国武术的内功主要练的是
内气,而经络是内气运行的通道,内气在经络中按一定方式运行,会对经络本身、相应的脏器以及身体的整体产生调理、巩固、增强的作用。
就外功而言,很多外功的修炼要借助药物作为辅助。辅助的作用主要分为辅助练习、疗伤、调理及增强身体相应部位和器官等几方面。药物的作用通常同时包括其中的多个方面。
中国武术的基本功各家各派大同小异。一般有
站桩,例如站
马步;各种锻炼肢体
柔韧性的方法(和现代其他
体育项目的锻炼方法差不多);一些基本招式和基本套路的练习。这是对于传统武术而言,对于现在的套路武术,则具有一定
运动员水平,就直接学习套路动作,对于传统武术的基本功并不大重视。
中国武术的基本功讲究的是“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手法有拳、掌、钩,“四击八法十二型”。
内功
主条目:气功、内功和
内劲
要是用呼吸、吐纳、运气方法,配合身体动作,以加强攻击、防守动作的效果。
由于中国民间思想受
道教影响深远。道教有说法认为大宇宙(世界)和小宇宙(身体)能互相沟通影响,所以有所谓气功或内功的修练。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部分
武术流派亦有“养气”、“练气”、“运气”之说。一开始,内功并不是中国武术的内容。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和气功结合。
不同流派对“气”的理解不尽相同,不过大体源自对外在大气的想象,近似于中医理论中的气,但不同于近代科学中的空气或其它气体。内气又称“真气”或“气”,而修炼内气大致分为
动功和
静功两大类,前者以一定的动作套路配合呼吸、意念实现对内气的增强、推动,广泛流传的如太极拳等;后者主要依靠呼吸和意念实现同样的目的。练习较前者困难。并且,由于深度的
入静,容易受外界干扰而产生
偏差(即所谓“
走火入魔”)。
内功的修炼效果:绝大部分普通百姓将气功修炼作为强身健体的一种方法。如果长期坚持并且练习得法,能使精神健旺,全身高度舒适,并能增强体质。如果作为
技击的基本功长期练习,则可以大幅增加肌肉爆发力,并增强体力。一些主要流派,都有发出内气的功夫。
有传说称运用
少林内功
阳光手,可以在近距离不经接触,而打击对手。这种夸张的内功效果尚未能证实。
外功
义乌武馆|义乌武术|义乌跆拳道|义乌散打|义乌泰拳
主要是增强身体的筋、骨、肌肉的强度,以加强攻击、防守动作的威力。
练习方式从手段上看有与其他技击种类相似的地方,都是反复打击一定硬度的目标或反复承受击打,但在中国武术中,
中药对于外功的练习也起着重要作用,包括了疗伤及调理身体方面。
外功修炼的效果:外功的目的一是增加自身的抗击打能力,二是增加进攻的威力。由于武术作为技击实战的意义早已基本消失,只有很少数人在练习外功。公开的表演和
武警训练的内容包括用砖头猛击头部,砖头破碎而头部无损伤等。更早时期的关于外功的公开表演有例如
义和团时期的刀枪不入的表演。
套路
主条目:
武术套路
中国武术一个比较显着的特点就是有许多套路。套路就是一连串含有技击和攻防含义的动作的组合。各家各派都有表现自己门派特色的许多套路,而且套路多是循序渐进的,初学者和练习很长时间的人学习的套路是不同的。目前的武术运动员虽然同时很快的学会多种风格迥异的套路,但是对于其技击和攻防含义大多并不清楚。
传统武术中,套路练习初期多是分开来一招一招练的,让学习者体会运气使力,攻防技击的含义。而这种练习反复不断地进行,正是为了在实战中能够条件反射式的使出相应的招式,也可以仔细体会招式的功效。例如号称“半步崩拳打天下”的形意拳大师
郭云深,对敌总是使用一个招式
崩拳,而且严格来说只是半个招式,但是却足以击败对手。
器械
义乌武馆|义乌武术|义乌跆拳道|义乌散打|义乌泰拳
参见:
十八般兵器 武术器械的主要来源是
冷兵器时代的兵器,如剑、刀、枪、棍等。在中国古代,剑曾一度是战场上最主要的
短兵器,之后让位给了刀。而武术家们则以剑和刀为最广泛研习的器械。
其他的武术器械包括非战斗使用的武器,如蛾眉刺、双节棍,或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用具,如绣花针、石磨、铁锅、镰刀、雨伞,等等。
中国武术始终给人以神秘的色彩。这当然有
武侠小说和
功夫片的宣传影响。但是中国武术本身由于受到传统
宗法制度的影响(见
程大力《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大多都是秘密传授,而关键之处更是不见诸文字,只是师徒口耳相传。因此只是按照书本学武,基本上是不可能真正学会的。而也正是因为如此,许多拳种也逐渐绝迹,慢慢变成逸闻或坊间话题。
中国武术在技击格斗中的表现和其他地区的武术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武术是一种不同等条件的竞技,因此中国武术产生了诸如空手与持武器的对手格斗的
空手入白刃;倒地时所使用的
地趟拳,以及乘人不备时使用的
暗器等等。甚至
猴拳中还有抓土扬脸的法门也被吸收进来。
中国武术的实战格斗由于文学、电影的表现而被夸大。武术家之间的交手多使用
推手的形式,点到为止。而真正的搏斗,并不像许多人理解的那样拳来腿往,打上半天,而大多只是几个回合就能分出胜负。
中国武术能够练习到什么样的境界,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根据太极拳的说法,的境界可以达到“一羽不能加,蚊蝇不能落”,也就是说,一片羽毛碰到他的身体,都能被他自然的弹出去。但是有什么人能够达到这种理想的境界呢?
编辑本段与其它国家武术的不同
从
秦朝曾收天下兵器,
元朝害怕汉族造反禁止民间拥有武器,明后期武术解禁,
清开始为了压制民间反抗长期禁止武术,所以诸如
剑术,箭术等只在军中和特定职业者,如猎户中流行。
中国武术,是
中国社会重要的集体记忆之一,在各种文学、电影、戏剧中经常出现,对中国社会有着深刻而无可取代的人文意义。另外,由于
全球化关系,中国武术更经常出现于欧美电影、电视节目之中,被欧美社会看成
中国文化的重要注脚。
中国武术精神:武德
义乌武馆|义乌武术|义乌跆拳道|义乌散打|义乌泰拳
近代中国人每当谈及中国武术,往往十分重视它当中的哲学精神。大部分喜爱中国武术的人,均重视“使用武术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或称
武德。
经常有人引用“止戈为武”来解释中国武术的人文精神。根据《
左传·宣公二年》所载:“夫文,止戈为武”,大意说中国的汉字“
武”,由“
止”和“
戈”两个字组成,由此解译“武”的真正价值,并不是为了杀伤破坏,而是为了后来的和平云云。虽然“武”字的来源另有解释,比如有的人认为“止”通“趾”即“手”之意,用“趾”拿起“戈”进行斗争才是武之本意。但不少人都喜欢视“止戈为武”为解释中国武术精神的部分。
无论武术家、小说家、电影,均经常强调中国武术的价值:“功夫并不是用来打架,而是用作强身健体”。而当武术家切磋技艺时,应该“点到即止”,不应乱作杀伤。会武的人,“切忌心浮气躁”,必需“戒急用忍”,因为武术不应用作主动伤人,而只应“在必要时作自卫用途”。至于国家面对危难时,便“匹夫有责”,是会武术的人出手的时候。
我们可以总结中国武术对中国人的意义,在于:
提倡和平。 保持身体健康。 不主动侵犯他人,但亦不容让他人侵犯。 有能力的人,应负社会责任。
通俗文学、电影与中国武术
中国武术,在中国近代通俗文学、电影作品中大量涌现,进而衍生出武侠小说、
动作电影。
在这些作品中,中国武术往往有以下作用:
借中国武术高举武术精神,并重建某些中国传统伦理价值。 以武打场面刺激观众,作为吸引观众的手段。 事实上,编写上述作品的人,往往并非真正懂得中国武术。有些只取
武功招式、
武术流派作为题材,另一些作品则引用一些传说中的武功,还有一些更是另行创作天马行空的武学内容。其实,不少在各式故事经常出现的武招式(例如
飞檐走壁、
点穴术、
隔山打牛等),都是实在的武术招数,但是在故事的渲染下,这些招式的方法、效果均已脱离现实甚远。
不少文化分析认为,这现象反映
现代人在社会中的无力与压抑,使人寻求超离现实的人体力量,以战胜在现实社会遇上的焦虑、与及机械文明的冲击。
赵鑫洲(六合拳、螳螂手、
六合门)
霍元甲[12](
迷踪拳)(精武体操会)
黄飞鸿(洪拳)
常东升(回族
摔交) 韩庆堂(
长拳)
李小龙(已故武术电影红星、创截拳道)
刘云樵“神枪”李书文的关门弟子。擅长
八极拳、宫氏八卦掌及
六合螳螂拳 刘百川(
罗汉拳)
苏黑虎(黑虎门)
黄祥 (黑虎门)
邵汉生[13](
蔡李佛)(洪拳)(广东
精武体育会)
何长海(罗汉拳)(
查拳)
吴彬(炮锤)
屈镇强(
七星螳螂拳)
李书文(八极拳)
梁赞(咏春拳)
叶问(咏春拳)
卢文锦(咏春拳)
梁挺(咏春拳)李小龙(截拳道) 陈享(蔡李佛) 谭三 ( 北胜蔡李佛)
陈清河 [14] ( 长拳 洪拳)
姜容樵(形意拳)(八卦掌)
陈王廷(
陈式太极拳)
杨露禅(
杨式太极拳)张三丰(太极十三式)
寓技击于体育之中:
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 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相连,其技击的特性是显而易见的。在实用中,其目
的在于杀伤、制限对方,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击方法,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这些技击术至今仍在军队、
公安中被采用。 武术作为体育运动,技术上仍不失为攻防技击的特性,而是将技击寓于搏斗与套路运动之中,而搏斗运动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从体育观念出发,他受到竞赛规则的制约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如在
散手中对武术中有些传统的实用找击 方法作了限制,而且严格规定了击打部位和保护护具,短 兵中使用的器具也作了相应的变化,而推手则是在特殊技 术规定下进行竞技对抗的。因此,可以说武术的搏斗运动具有很强的攻防技击性,但又与实用技击有所区别。
套路运动是中国武术的一个特有的表现形式,不少动作在技术规格。
运动幅度等方面与技击的原形动作有所变化,但是动作方法仍然保留了技击的特性。即使因连结贯串及演练技巧上的需要,穿插了一些不一定具有攻防技击意义的动 作,然而就整套技术而言,主要的动作仍然是以踢、打、摔、拿、击、刺诸法为主,是套路的技术核心。它的攻防技击特性是通过一招一式来表现的,汇集百家,它的技击方法是极其丰富的,在赦手。短兵中不宜采用的 技术方法,在套路运动中仍有所体现。
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
既究形体规范, 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 色。所谓内,指心、神、
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总的运行:所谓外,即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比如
五禽操就是一种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的奇妙功夫,其精髓就是:“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兼备、有刚有柔、刚柔并济、练内练外、内外兼练。”
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主要通过武术功法和投法来体现。“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练功的准则,如极拳主张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形意拳讲究“内三合,外三合”,大洪拳、
少林拳也要求精、力、气、骨、神内外兼修。此外武术套路在技术上往往要求把内在精气神与外部形体动作紧 密相合,完整一气,做到”心动形随”,“形断意连”,势断气连”。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的变化来锻炼心身。这一特点反映了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倍受
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练功方法和运动形式 。
广泛的适应性
武术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 样,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适合演练的各种拳术、器械的对练,还有与其和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不同的拳种和器械有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分别适应人们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需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练习,同时它对场池、器材的要求较低,俗称“拳打卧牛之地”,练习者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
变化练习内容和方式,即使一时没有器械也可以徒手 练参、练功。一般来说,受时间、季节限制也很小。 较之不少体育运动项目,俱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武术能在广大民间历久下衰,与这一特点不无关系利用 这一特点可为现代群众性体育活动提供方便,使武术 进一步社会化。
义乌武馆|义乌武术|义乌跆拳道|义乌散打|义乌泰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