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篇名为《疫苗之殇》的文章席卷整个社交网络,大家纷纷转发的微博、朋友圈,对于那些因为毒疫苗而身陷绝症的孩子表达无限同情和感概。
很快在下午,另一篇名为《每一个文盲都喜欢用“殇”字》开始蔓延朋友圈,文章直击《疫苗之殇》。当然,我认为作者并不是真在讨论“殇”字的用法,而是他认为“缺乏判断力”的网民被别有用心的媒体操控认知。
然而,事实当真如此吗?
不可否认的是《疫苗之殇》中所述和山东问题疫苗案不是同一件事,但我更愿意相信《疫苗之殇》文章的初衷绝不是在利用传播者的单向话语权来误导民众,而是通过触目惊心的案例激起社会良知和普通人的重视。从这点来看,我并不认为《疫苗之殇》多么有悖新闻伦理道德。
随着《每一个文盲都喜欢用“殇”字》的泛滥大家开始把话题转移,一群人情绪激动的人呐喊着“不转你就是帮凶”,另一群人“理智之上”的人更激烈的抨击着“转了的都是文盲”。这不禁让我们又想起了去年6月“贩卖儿童死刑”事件,每一次的焦点事件最后都无一例外的变成了两方阵营的撕逼大战。比起“不转你就是帮凶”的煽动者,叫嚣着“转了的都是文盲”的人貌似也并没有为事件本身做出什么更积极的作用呢。
如果恰是因为《疫苗之殇》成功引起了全民关注达到了10万+的效果,就被冠以“利用网民的无知,操控网民情绪,用卑鄙的手段达到金钱目的”。那么我可以狭隘的认为《每一个文盲都喜欢用“殇”字》更有混淆视听之嫌。只是不知道这样10万+的爆文又是在操控哪群人的情绪。
面对疫苗之争的众说纷纭,作为读者的你现在估计应该懵圈了。以下观点来自清华大学临床医学博士郭帆,希望可以以正视听。
1.问题疫苗究竟怎么回事?
①所谓问题疫苗,并非假疫苗,都是正规疫苗厂家生产的合格真疫苗;
②主要问题:未冷链储运、临近保质期;因此问题疫苗在流通过程中存在过期、变质的风险;
③问题疫苗均为二类疫苗(自费,选择接种):包括儿童用脑膜炎、水痘、脊髓灰质炎等疫苗和成人用流感、狂犬病、甲肝等疫苗共计25种。
一类疫苗(免费,强制接种)由于属于政府管控,无利可图,因而没有涉及,仍属安全范围。
2.如果接种问题疫苗,是否真的致死?
问题疫苗主要问题在于可能出现“无效接种”,从而无法有效预防相应疾病。
①冷链储运,不代表“失效”
为了保证疫苗安全,各国都将疫苗的储存和运输温度定为2~8℃;但事实上,疫苗也可以在25℃或37℃环境下短期保存,而且这个短期比普通人想像得要长很多;
世界上对温度最敏感的疫苗是脊髓灰质炎减活疫苗,该疫苗在37℃保存48小时仍可正常使用。
②即使已失效,不代表“致命”
③其他可能不良反应,多为“短期”,多不“致命”
此外,疫苗因为储存、运输不当,确实可能导致变性(“变质”),从而可能出现两类不良反应:类是接种局部的红肿热痛、发烧;第二类是过敏。但事实上,普通疫苗也可能出现类似不良反应,且多半出现在接种后48小时之内。既往接种如果没事,那就无需过于担心。
3.我需要检测疫苗接种是否成功吗?
不需要。
①多数自费疫苗,没有商业化的抗体检测方式,因此医疗机构没有相应服务;
②个体差异巨大,抗体存在与否并不直接说明能否预防相应疾病。
4. 我需要补接种吗?
除非已经明确自己接种的是问题疫苗,否则,不需要。
①既往如果已经成功接种,补充接种所致风险可能大于获益,毕竟正规疫苗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
②补充接种疫苗,可能影响原有接种进程,为了小概率事件而耽误了某些关键疫苗的接种,得不偿失。
据中国政府网3月22日23:10分消息:近日,国务院总理对非法经营疫苗系列案件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此次疫苗安全事件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暴露出监管方面存在诸多漏洞。食药监总局、卫生计生委、公安部要切实加强协同配合,彻查“问题疫苗”的流向和使用情况,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对相关失职渎职行为严肃问责,绝不姑息。同时,抓紧完善监管制度,落实疫苗生产、流通、接种等各环节监管责任,堵塞漏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问题疫苗背后隐藏的是道德的失序和监管的失灵,从经销商到制药企业,从接种单位到疾控中心,少数人以损伤别人的健康为代价谋取非法利益。疫苗失效了,但公众的情绪不应失控。比起“不转你就是帮凶”和“转了的都是文盲”之争,加强防疫知识,规范自己的行为道德,做个有良知的人。
如果良知发现,又没有私心杂念阻碍,就是孟子所说的‘充分发挥恻隐之心,仁爱的感情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当然对于一般人来说,不可能没有私心杂念,所以要用‘致知’、‘格物’的功夫,战胜私欲恢复天理。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愿你我良知永不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