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废气处理特点:有机废气一般都存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不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处理难度大的特点。在有机废气处理时普遍采用的是有机废气活性炭吸附处理法、催化燃烧法、催化氧化法、酸碱中和法、等离子法等多种原理。但,等离子法存在高压放电容易爆炸的危险性,一般不推荐使用。目前比较好的有机废气处理方法是上海安居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发明的废气处理塔采用五重有机废气吸附过滤净化系统,废气处理设计周密、层层净化过滤废气,效果较好。
有机废气治理
有机废气治理,是指用多种技术措施,通过不同途径减少石油损耗、减少有机溶剂用量或排气净化以消除有机废气污染。有机废气污染源分布广泛。为防止污染,除减少石油损耗、减少有机溶剂用量以减少有机废气的产生和排放外,排气净化是目前切实可行的治理途径。
废气回收常用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吸附法、吸收法、催化燃烧法、热力燃烧法等。选用净化方法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由县选用费用低、耗能少、无二次污染的方法,尽量做到化害为利,充分回收利用成分和余热。多数情况下,石油化工业因排气浓度高,采用冷凝、吸收、直接燃烧等方法;涂料施工、印刷等行业因排气浓度低,采用吸附、催化燃烧等方法。目前行业的代表性单位是上海安居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有机废气治理设备,成功运用在北京奥运赛特喷漆废气治理上,效果较好。
冷凝回收法
把有机废气直接导入冷凝器经吸附、吸收、解板、分离,可回收有价值的有机物,该法适用于有机废气浓度高、温度低、风量小的工况,需要附属冷冻设备,主要应用于制药、化工行业,印刷企业较少采用。
吸收法
一般采用物理吸收,即将废气引入吸收液进净化,待吸收液饱和后经加热、解析、冷凝回收;本法适用于大气量、低温度、低浓度的废气,但需配备加热解析回收装置,设备体积大、投资较高。 一般采用活性炭吸附法 : 通过活性炭吸附废气,当吸附饱和后,活性炭脱附再生,将废气吹脱后催化燃烧,转化为无害物质,再生后的活性炭继续使用。当活性炭再生到一定次数后,吸附容量明显下降,则需要再生或更新活性炭。 活性炭是目前处理有机废气使用最多的方法,对苯类废气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但对烃类废气吸附性较差。主要缺点是运行成本较高,不适合于湿度大的环境,但就目前市场应用来说,采用活性炭吸附最为常用。活性炭采用最多为:活性炭颗粒及活性炭纤维,采用活性炭颗粒价格比较便宜,但效果差些,相比来说采用活性炭纤维价格相对高些,效果好些。
有机废气吸附回收设备选型
我公司生产的有机废气吸附回收设备分颗粒活性炭设备和纤维活性炭设备两类,每类设备又有各种不同的型号和规格(见后页)。我公司可根据需方不同的工况(排风量、排风方式、有机物的种类、浓度及其波动情况等等),选用合理的类型,确定合适的型号和规格。
纤维活性炭吸附回收设备适用于
连续生产、稳定排放、组分单纯的有机废气
如:涂布生产线排放的干燥尾气
流延过程排放的干燥尾气
双氧水生产过程中排出的氧化尾气
农药生产过程排出的混苯尾气
适用的行业:生产有机废气的所有行业
能够处理的有机物:包括烃、芳烃、环烃、烃、醇、醚、醛、酮等几乎所有有机物
颗粒活性炭吸附回收设备适用于
间歇生产、不稳定排放、组分复杂的有机废气
如:涂布生产线排放的溶剂油尾气
制药过程排放的真空尾气
装卸车过程中排出的尾气
各种生产过程排出的异味或毒害气体
适用的行业:产生有机废气的所有行业
能够处理的有机物: 包括烃、芳烃、环烃、烃、醇、醚、醛、酮等几乎所有有机物
有机废气就是气态污染物的一部分,来自各个行业所排放的化工废气、含氟废气、气态碳氢化合物、恶臭气体等。机废气的治理方法有三种:种是催化燃烧法,它利用某种催化剂来分解或使有机废气燃烧后变成无害气体,不能回收;第二种是吸收法,以特定的某种化学液体来吸收有机废气,然后再进行分离,运行成本较高,回收效果不好,局限性比较大;第三种就是吸附法,它以活性炭物理吸附为主,应用范围最广,具有运行成本低及可回收物料的特点。
吸附法的关键是吸附剂和吸附工艺设备配置。该方法是将有机气体吸附到吸附剂上,然后再将其从吸附剂上脱离下来成为液体,收集并处理后即可重新回用于生产或出售。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活性碳颗粒作为吸附剂来吸附这些化学有机物废气,但是由于活性碳颗粒的表面积较小,所以为了增大活性碳接触面积,就须大量填充,使得吸附装置体积庞大,而且时间一长,碳颗粒会变成粉末,影响吸附量,更有甚者,它需要经常更换,在更换时黑尘四起,严重污染工作场所。黑尘还会进入操作者呼吸道,危害人类健康。
活性碳纤维(以下简称ACF)的诞生在整个环保产业是一场革命。ACF是以粘胶基纤维为原料,经高温碳化、活化后制成的纤维状新型吸附材料,与社会上公认的比较好的吸附材料—颗粒状活性炭相比,ACF具有以下显著的的特点:)(一)、比表面积大,有效吸附量高。由于同样重量的纤维的表面积是颗粒的近百倍,所以需要填充的活性碳纤维的重量非常小,然而吸附效率却非常高,根据所处理废气的有机气体含量和其它物理特性的不同,吸附效率在85%至98%之间,多级吸附工艺可以达到99.99%,远远高于活性碳颗粒吸附法的吸附率88%,而且体积及总重量也都很小。
(二)、吸附﹑脱附行程短,速度快;脱附﹑再生耗能低。ACF对有机气体吸附量比颗粒状活性炭(GAC)大几倍至几十倍,对无机气体也有很好的吸附能力,并能保持较高的吸附脱附速度和较长的使用寿命。如用水蒸气加热6-10分钟,即可完全脱附,耐热性能好,在惰性气体中耐高温1000℃以上,在空气中着火点达500℃以上。
(三)、形状可变,使用方便。由于活性碳纤维可以做成毡式,所以更换起来非常方便,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危害。
(四)、可根据需要生产出具有特殊性能特种集装箱的专用ACF;强度好,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吸附材料
吸附率%
环保达标
初期投资
设备体积
设备压力等级
吸附剂更换周期
自动化程度
电力消耗
蒸汽消耗
运行成本
纤维
99.9
可
中高
中
常压
5~10年
全自动
少
少
低
颗粒
88
难
中
大
压力容器
0.5~2年
手动多
大
大
高
活性碳颗粒和活性碳纤维的性能及使用效果对比
从表中可以看出,活性炭纤维吸附回收装置优势明显,而活性炭颗粒吸附回收装置只在初期投入上占小的优势。前些年很多客户由于不了解活性炭纤维吸附回收装置,也不计算运行成本和多回收的这10%的物料价值,只考虑初期投资,可能也有应付环保的想法,所以推广起来颇费周折。现在经过十多年的推广,各行业的宏观经济意识和环保意识都增强了,并且已经看到该装置的经济亮点,除了已经做过的十多项工业实例外,现在有很多客户正处于紧密接触中。
三.?适用行业
石油化工、农药、汽车部件,电气,电子元件,印刷,涂装,涂布,橡胶,造纸,胶卷,纤维,塑胶,人造革,干洗,医药品,酿造,化学实验室等。
四.回收物质
苯、甲苯、二甲苯、三甲苯、正己烷、庚烷、石脑油、环己烷;三氯乙烯、全氯乙烯、三氯乙烷、亚甲基氯化物、二氯苯、三氯苯、四氯化碳、氯仿、氟里昂;丙酮、丁酮、甲基异丁酮、环己酮;醋酸酯、丁酸酯;****、二氯乙烷、四氢呋喃、糠醛;甲醇、乙醇、丁醇;醋酸乙烯酯、丙烯酸、丙烯腈、苯乙烯、丙烯酸。
五.工艺过程
吸附装置可分为2-3个吸附室,由微电脑控制,自动切换,交替进行吸附解吸(干燥)等工艺过程。放空的废气经过减压过滤后进入吸附器进行吸附。吸附一定数量有机废气的ACF,用水蒸气进行解吸,解吸出的有机物和水蒸汽一起进入冷凝器中,经冷凝的有机物和水进入分层槽,经重力分层,上层的有机物自动溢流至储槽进行回收,下层的冷凝水排入废水处理系统,对溶于水的有机物则需进一步分馏。
有机废气处理是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气进行吸附、过滤、净化的处理工作。通常有机废气处理有甲醛有机废气处理、苯甲苯二甲苯等苯系物有机废气处理、丙酮丁酮有机废气处理、乙酸乙酯废气处理、油雾有机废气处理、糠醛有机废气处理、苯乙烯、丙烯酸有机废气处理、树脂有机废气处理、添加剂有机废气处理、漆雾有机废气处理、天那水有机废气处理等含碳氢氧等有机物的空气净化处理。
环保部网站透露,《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以下简单称《标准》)已于近日经环保部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批准发布。这是环保护在“十二五”期间发布的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将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此前,2月16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出将用5年左右的时间,转变稀土行业发展方式。此次公布的《标准》成为围绕稀土一揽子措施的重要规章,长期以来形成的稀土污染困局,或因排放标准的提高而有所改观。 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的稀土储量占全球36%,产量则占世界的97%。由于过度开发,我国的稀土资源储量迅速下降,稀土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以氨氮为例,稀土行业每年产生的废水量达2000多万吨,其中氨氮含量300~5000mg/L,超出国家排放标准十几倍甚至上百倍。 中国稀土学会秘书长林东鲁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微博)》记者采访时称,我国稀土开发存在的污染非常严重,北方稀土中存在的氟,有极强的毒性和腐蚀性等,另外含有的钍,都会对周边的农作物、牲畜和人体产生危害。他指出,对于稀土行业的兼并重组,将在未来从100家缩减为20家。但从行业协会自身而言,“我们希望重组得更少,因为不仅有安全问题,还有环保问题。” 产能严重过剩成为《标准》出台的另一诱因。“现在整个国际市场对于稀土产品的需求量大致在12万吨左右,而目前我国稀土的产量达22万吨,因此企业达不到环保要求就要出局。”林东鲁说。 有公开资料称,如果严格执行《标准》,我国现有的稀土相关企业将有80%以上达不到要求,而改造将增加70%的成本。 林东鲁认为,实际上每家企业都可以按照《标准》去做,但就要看它的盈利情况,企业应通过《标准》进行自身改进,获得的利润必须要有很大一部分投入环保。 《标准》或令稀土企业面临重新洗牌。比如,以氨氮的排放为例,在前期讨论时,专家提出要低于15mg/L,在征求意见稿中增加到20mg/L,而在最终公布的《标准》中则升到了25mg/L。 环保部负责人称,《标准》实施后,新建企业必须严格按《标准》执行,考虑到我国稀土工业的实际情况,标准对现有企业设置了两年的达标排放过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