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诚信指数 0
一站通留言 客户留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收藏此网站 发送消息
首页
企业介绍
资质荣誉
供应信息
企业新闻
招聘信息
企业名片
客户留言
search 搜索网站中其它产品:
您现在的位置:南京百嘉橡塑制品有限公司 > 企业新闻
 
企业新闻
郧阳师专丁宗庆:不懈耕耘 成就“草根”梦想
发布日期:2011-02-21

常规的环境污染物检测方法是利用光度计测定水、食品、土壤及生物样品中污染物的含量,其投资较大,不便携带。郧阳师专实验员丁宗庆某个夜晚的一次突发奇想,通过数码相机摄像技术就可以代替光度计实现相关检测效果。这种办法因其简便易行,便于携带,经济实用,准确度高,尤其是在野外现场便于实时测定数据,对突发公共环境事件应急处理非常实用。此项“草根”技术成果于5月26日被授予全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证书。


丁宗庆

    创新:一项便捷廉价的成果

    “我是在两年前的一个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无意间突然想出的这个点子,我很兴奋,我知道它的价值……没有这一夜的灵感,就没有这个成果”,谈起这项技术成果,丁宗庆依旧心潮澎湃。

    丁宗庆、刘光东、毕秀成三位老师从2007年开始研究采取液相微萃取-数码比色技术的环境分析方法。先在含污染物的样品中加入一滴(0.1ml)有机溶剂进行微萃取,将浓缩后的溶剂滴在一块普通的硅胶玻璃板上,即形成一个斑点;再用一台300万以上像素的普通数码相机拍摄斑点图像并输入电脑,通过软件把照片转换成灰度曲线图,通过灰度曲线图上的曲线峰面积,与标准溶液的曲线峰面积进行对比,即可得出比较准确的污染物含量。该方法分为“液相微萃取”和“数码比色”两个关键步骤,其中微萃取是成果的组成部分;数码比色是成果的核心部分,是一种创新。

    实际上,在实验条件较好的单位,使用大型仪器解决环境痕量分析问题非常普遍,因而很少有人会想到把数码相机用在痕量分析上,也没人想到把微萃取的富集技术和数码比色联合起来用。郧阳师专坐落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源头——丹江口市,这是丁宗庆成长的地方。从毕业留校开始他就在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从事环保技术研究,并不遗余力地为当地的环境问题奔走。2007年丁宗庆开始做该技术前期的微萃取研究。随着自己不断的学习,业务研究的不断深入,丁宗庆的眼界越来越开阔,思维越来越活跃,以至一个长期容易被人们忽略的思路被他捕捉到了。

    震撼:一件可上SCI的几分钱的小装置

    2008年丁宗庆在华中师范大学的分析化学专业进修。在这里,他的思维活力被空前激发开来。

    分析化学的研究基础就是仪器,分析化学界往往认为仪器越越好。目前国内仪器的技术水平还较低,仪器大多数是进口的,仪器贵,耗材更贵。丁宗庆在华师看见了大量这样的仪器,心想:“我在这里能大干一场了”。他的导师徐晖副教授拥有微萃取技术的专利。之前丁宗庆只是听说过这种技术,但是没见过,以为又是什么高精尖设备。有一天,他问导师:“您的微萃取装置是什么样的”?只见徐教授随手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塑料小管,一个用过的青霉素瓶,把小管插到青霉素瓶的塞子上,说道:“这就是我的微萃取装置,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发表在了国际SCI杂志”。丁宗庆渐渐明白了:搞分析化学研究,“唯仪器论”是错误的,只要能解决实际问题,用的东西越简单越便宜就越好。

    他沿这个思路想下去:怎么才能利用自己现有的东西做出大仪器的效果呢?有一天他看到一篇SCI文献,是用数码相机拍摄试管里的液体,然后分析它们的浓度。丁宗庆以为,这样做的真正效果往往不一定很好,因为干扰拍摄试管图像的因素太多了。于是他对文献中的照片和数据进行分析,证明自己的推断是正确的。

    疯狂:一个大胆的设想

    进修期间,丁宗庆时不时地会想:“能不能改进人家的方法,能不能创新他的方法?”可又怎么去创新的呢?,人家是直接把样品倒在试管里就拍照,那么能不能和自己正在做的微萃取结合起来,把样品进行浓缩,这样可以把灵敏度提高上百倍——浓缩的倍数就是灵敏度提高的倍数;第二,浓缩后就是一滴溶液了,这一滴该怎么拍照?不可能象人家那样还放在试管里。

    2008年5月的一天夜里,天气炎热,蚊子飞来飞去。丁宗庆翻来覆去睡不着,搞到两点还没睡。就迷迷糊糊地想:吃饭一滴红油滴在衣服上,就是一个斑点。那么能不能把浓缩液滴在一个东西上,然后再拍照。那应当滴在什么东西上呢?只要是白的、能吸水的都可以,或者滤纸,或者打印纸……他突然想到了硅胶板!化学实验常用的东西,易得,便宜。

    他越想越顺,觉得这方法肯定有前途:直接拍试管都能发SCI,我这浓缩100多倍,又在干扰极小的固体上拍,肯定比他先进得多。这是创新,并且是创新中有价值的原始创新。他越想越兴奋,于是坐起来在蚊帐里燃了一根烟,他的思绪也随着那缭绕的香烟轨迹越飘越远,于是他在国内外提出了“固体基质数码比色技术”。

    突破:一次奇怪的投稿

    2008年7月初,丁宗庆一回到郧阳师专,就立即开始着手做他的实验,出奇的顺利。8月初实验做完开始写论文,然后就经历了一次奇怪的投稿过程。8月17日晚,丁宗庆回家整理文章,折腾到次日凌晨3点,将稿件投给了《分析化学》,随后就进入了梦乡,一直睡到中午12点。那天下午他打开电脑,习惯性的打开电子邮箱。一看之下他惊呆了:稿件已经审回。

    《分析化学》杂志审搞的流程是:未处理—初审—外审—审回—录用或拒绝。一般来说,一篇文章到审回最少要一个月。丁宗庆这睡一觉的功夫就审回了,于是就怀疑这次是不是又泡汤了?过了几天他实在忍不住了,就给编辑部打电话。得到的回答是“的确审回了,编辑部还在讨论”,过了几天,他被通知“稿件被录用”。此次投稿没有经过任何曲折,甚至没怎么修改,一投就中,这让他很长时间都不敢相信。随后该课题的第二篇论文也在《化学学报》上发表。

    5月19日,湖北省、十堰市科技部门组织了以王子捷总工程师为主任委员的鉴定委员会专家组来到郧阳师专,对该项科技成果进行了鉴定,认为该技术成果对复杂体系样品前处理研究提供了数据和经验,具有原创性、先进性,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水平,能够在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生物医药、质量检测等方面发挥实际应用价值。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十堰市科技局副局长王珊崖认为,丁宗庆的成果因其成本低、操作简便快速和能够现场实时测定等优点,为解决在那些欠发达地区,农村和野外开展环境监测的难题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在、发挥中心城市的科技、服务高地功能,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方面意义重大,希望能够看到更多这样的技术成果面世。

    评论:

    奉献在基层:身无彩翼亦翔天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句上个世纪六十年流行的名言在丁宗庆身上得到了印证。与那些重点院校和科研院所相比,专科院校无论是科研投入,还是实验条件都是先天不足的。可就是在这里,郧阳师专的老师做出了全国的业绩。可以想象,他们在这条科研之路上克服了多少困难。如果没有那种敢为人先、不信邪的精神,没有那种对真理永不放弃的追求,没有那种对未知世界的巨大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就没有这一项项实质性技术创新的诞生。用数码摄像技术测定污染物含量所要解决的,正是那些欠发达地区、条件差的地方买不起大型仪器设备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头脑,这项技术成果的取得也证明了,自主创新不是光靠钱就能堆出来的。

 

免责声明:本商铺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一比多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友情提醒:为保障您的利益,降低您的风险,建议优先选择商机宝付费会员的产品和服务。


南京百嘉橡塑制品有限公司   地址:南京市高淳县古柏工业开发区   邮政编码:211316
联系人:魏   电话:66085156   手机:13814065299   传真:025-83140211
技术支持:一比多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070060     网站Icp备案号:沪ICP备05000175号
<%---站点编号 ----%> <%---页面编号 ----%> <%---页面参数1 ----%> <%---页面参数2----%> <%---页面参数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