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历史考前指导
一、关于课本知识的复习
1、回归教材,关注基础:以扫描式的阅读方法为主,对已经掌握的内容“过”一遍,看看有没有死角;对不熟悉的内容,加深记忆;对易混的内容,注意辨析对比。在这一方面的复习中,注意灵活运用时间,不要向一轮复习那样死记硬背,注意知识之间的关联。
2、把以前的试卷拿出来浏览一遍,把当时回答错误的题目再做一次,如果涉及的知识有疑问,则想法消灭它。主观题得分少的题目,要回忆老师的讲解与自己的思路存在哪些差异,如何尽量回答完整一些,圆满一些。这一方面的复习也不必用一、两个小时完整的时间去做,而是用复习的空档时间去做。
3、按老师上课说的方法对知识进行网络化的再梳理,尽量做到从一个角度切入后,在头脑中形成与此角度相关的历史线索以及与此线索相关的知识构成,这些角度,你可以在以前做过的主观题的问题中去找,或者按二轮复习教材去复习,方法是只看二轮复习的提纲,不要看具体内容,自己在头脑中构建相关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对自己比较生疏的主干知识,这一步一定要做。这是最后一段时间复习的重点,要适当多用一些时间。
二、关于做题
1、这段时间集中时间多看资料,主要包括课本的材料和做错的习题。适当地做题,使高考答题时不要太陌生。做选择题时,要认真审题,特别注意限制条件。审题清楚,离标准答案越近,准确率越高。做选择题要紧扣5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关键词,不要草率作答。
2、关于材料题:建议精做一至两套试卷。对其中的材料题:
,要认真看好相关的材料,包括正文、材料出处、提示性语言等。特别注意,“依据材料”回答时,主要从材料中提取答案,不能偏离材料,回答时注意对信息的把握要全面、完整和准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时则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材料,一方面运用与材料相关的知识,进行知识的迁移。在答题过程中,对材料进行整合、概括,一般不要直接抄录材料,这也是答案与材料的区别。
第二,要运用规范的历史学科语言答题,处理好自己语言与课本语言的关系,使自己的表达更贴近试题所考查的主体思想。语言组织的逻辑性、层次性是体现考生水平的重要方面。
第三,答题时不要用过多语言阐述一个方面,要注意多方面、多角度回答问题。一定要做到答题的序号化、段落化、规范化,这样就能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感觉到考生思路清晰,便于老师阅卷,得到自己满意的分数。
第四,答题时要注意回答问题的方向要与题目的主题相符。在审题时,一定要弄清题目的主旨,不要使答案离题万里。在这方面一定要注意历史的学科特点,要根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与此相关的信息,判断此题相应的背景,迁移相关的知识,并组织答案。
三、时间安排:
最后复习不主张用完整的两三个小时甚至半天的时间只复习一门历史,学生按上面提出的要求灵活地利用时间,但回归教材要做到位,多“过”几遍,不要留下知识死角。
建议学生把带回去的两套试卷好好利用,其中押题卷可以在回去后的复习中间使用,而南京三模卷在考前两天的时候用,用的时候一定要进行时间限制,不要把一套试卷分成几个时段做答。
四、最后复习要规避的问题:
知识点掌握得太死,遇到开放型试题无从下手。解决方法:抓住材料提供的信息,找到题目设问的角度,依此角度对材料内容进行整合,对相关的教材内容进行迁移,组织好答案;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理解能力、解析信息能力不足。解决办法:按上面的项要求去做,注意效果和效率,一定要在最后的时间抓住主干知识,这在平时的复习中已经反复强调了;
受思维定式影响,综合分析能力不足。解决办法:依据题目的要求,找准限定词,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不要过份看中已有的经验;
答题中不围绕主题组织答案。解决办法:通过对题干的整体把握,设问的方向等,掌握题干的主旨;
上面这些都是考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考生在复习及做题时要多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