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简仪
简仪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它与浑仪一样用于测量天体的位置。但是,浑仪的结构比较繁杂,观测时经常发生环与环相互阻挡视线的现象,使用极不方便。元朝天文学家郭守敬将浑仪化为两个独立的观测装置,安装在一个底座上,每个装置都十分简单实用,而且除北极星附近以外,整个天空一览无余。因此,古人称这种装置为“简仪”。
简仪的主要装置是由两个互相垂直的大圆环组成,其中的一个环面平行于地球赤道面,叫做“赤道环”;另一个是直立在赤道环中心的双环,能绕一根金属轴转动,叫做“赤经双环”。双环中间夹着一根装有十字丝装置的窥管,相当于单镜筒望远镜,能绕赤经双环的中心转动。观测时,将窥管对准某颗待测星,然后在赤道环和赤经双环的刻度盘上直接读出这颗星星的位置值。有两个支架托着正南北方向的金属轴,支撑着整个观测装置,使这个装置保持着北高南低的形状。这是我国首先发明的赤道装置,要比欧洲人使用赤道装置早500年左右。
长470厘米,宽328厘米,高310 厘米。现存简仪是明正统二年至七年(公元 1437 -- 1442)间依照元代简仪原样制造的。原置北京观象台上,1935年迁至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简仪的设计与制作者是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他于1276年前后制成简仪等十三种天文仪器。简仪突破了浑仪环圈交错不便观测的缺点,将环组分别架立,装置简便,而效用更广。是当时世界的天文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