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市晶伟能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诚信指数 0
一站通留言 客户留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收藏此网站
首页
企业介绍
资质荣誉
供应信息
商业信息
企业新闻
招聘信息
企业名片
客户留言
产品资料
search 搜索网站中其它产品:
长春生物质能源研究开发 长春玉米芯加工
长春生物质能源研究开发 长春玉米芯加工
您现在的位置:榆树市晶伟能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供应信息
 
吉林生物质能源 吉林生物质能源研究

价        格:面议   
有 效 期: 长期有效
所 在 地: 吉林省长春市
配送信息:
供应数量:不限
了解详情,请立即咨询!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该公司共有 15条同类信息       查看全部>>
详细说明

玉米中含有大量的植物纤维素能加速排除体内毒素,其中天然维生素E则有促进细胞分裂、延缓衰老、降低血清胆固醇、防止皮肤病变的功能。所以玉米对治疗青春痘和痘痘肌肤恢复也有一定的作用。

玉米富含维生素C有长寿、美容作用。玉米胚尖所含的营养物质有增强人体新陈代谢、调整神经系统功能,能起到使皮肤细嫩光滑,抑制、延缓皱纹产生作用,对痘痘肌肤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开胃、利胆、通便、利尿、软化血管、延缓细胞朽迈、防癌抗癌等

适合用于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老年人习惯性便秘、慢性胆囊炎、小便晦气等疾患的食疗保健


功效说明:

1. 健脾益胃。

玉米在北方是粗粮,在南方则为饲料。但从药食同源角度说,玉米的性味甘、平,归胃、膀胱经,有健脾益胃、利水渗湿作用。

2. 抗衰老。

玉米以其成分多样而著称。例如玉米含有维生素A和E及谷氨酸,动物实验证明这些成分有抗衰老作用。

3. 防止便秘,防止动脉硬化。

玉米含有丰富的纤维素,不但可以刺激胃肠蠕动,防止便秘,还可以促进胆固醇的代谢,加速肠内毒素的排出。玉米胚榨出的玉米油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亚油酸占60%,可清除血液中有害的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

4. 防癌。

玉米不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而且胡萝卜素的含量是大豆的5倍多,也有益于抑制致癌物。

5. 美肤护肤功效。

玉米还含有赖氨酸和微量元素硒,其抗氧化作用有益于预防肿瘤,同时玉米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B2、B6等,对保护神经传导和胃肠功能,预防脚气病、心肌炎、维护皮肤健美有效。

6. 降糖功效。

玉米须有一定的利胆、利尿、降血糖的作用,民间多用以利尿和清热解毒。如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患者,可用干燥玉米须50~60克,加10倍的水,文火煎开,每天分3次口服,对糖尿病患者降低血糖十分有益,只是作用迟缓,以经常饮用为宜。

7.通便功效。

玉米渣及玉米梗芯有良好的通便效果。取玉米渣100克,凉水浸泡半天,慢火炖烂,加入白薯块,共同煮熟,喝粥吃白薯,可缓解老年人习惯性便秘。

用眼过度应多吃些玉米

玉米对人类的贡献是含有丰富的把玉米染成金色的色素——叶黄素和玉米黄质(胡萝卜素的一种),它们虽然不是营养素,作用却胜似营养素,是强大的抗氧化剂,能够保护眼睛中叫做黄斑的感光区域,预防老年性黄斑变性和白内障的发生。

黄斑是位于视网膜中心部位、掌控视力的组织。由于老化,黄斑部位的脂肪氧化、受损而遭到破坏的时候,出现了黄斑变性、视力下降,甚至会导致失明。而叶黄素和玉米黄质凭借其强大的抗氧化作用,可以吸收进入眼球内的有害光线,保持黄斑的健康。但需要注意的是:只有黄色的玉米中才有叶黄素和玉米黄质,白玉米中却没有。所以,出租车司机、中小学生、编辑、作家等经常用眼的人,应多吃一些黄色的玉米。

宜忌人群

宜食:

玉米对治疗食欲不振、水肿、尿道感染、糖尿病、胆结石等症有一定的作用。脾胃气虚、气血不足、营养不良、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肥胖症、脂肪肝、癌症、习惯性便秘、慢性肾炎水肿、维生素A缺乏症等疾病患者适宜食用。

忌食:

霉坏变质的玉米有致癌作用,不宜食用;而且,患有干燥综合症、糖尿病、更年期综合症且属阴虚火旺之人不宜食用爆玉米花,否则易助火伤阴。

发展历史

编辑


转基因

据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消息,11月28日欧盟食品安全局就法国"转基因玉米致癌"的研究发布了最终结论。欧盟食品安全局认为,这项研究缺少科学依据,没有必要再次评估转基因玉米NK603的安全性。在完成对转基因玉米的独立评估,并综合考虑比利时、丹麦、法国等成员国提供的评估报告后,欧盟食品安全局认为,该项研究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设计、报告以及分析环节不够科学严谨。

12年9月19日《食品化学毒物学》杂志刊登一项研究显示,转基因玉米导致试验老鼠患上了乳腺肿瘤,以及严重的肝、肾功能损伤,甚至寿命出现了缩短。这项研究在刊登后得到了广泛关注。

储藏

粒藏法,即脱粒玉米入仓贮藏。此法仓容利用率高,如仓库密闭性能好,种子处在低温干燥的条件下,可以较长期贮藏而不影响生活力。粒藏法的要点是:降低种子水分干燥贮藏:严控种子入库水分,入库后严防种子吸温回潮,在一般仓库条件下,种子含水量不能超过13%;低温密闭:含水最降至安全标准以内的玉米种子,选择冷天入仓或冷天通风降温等办法,降温后堆面盖席或麻袋,再覆盖干净无虫的大豆杆、麦糠、干沙、棉毯等压盖密闭贮藏,可使种子长期地处于低温状态,减少虫霉的危害;通风贮藏:北方地区由于冬季干旱,雨水少,有的地方采用围囤露天散装贮藏,仍然利用通风降低种子水分,降水后再入仓贮藏。但必须要注意防止种子冻害。

穗藏法:

一般相对湿度低于80%的地区以穗藏为宜,其优点是:新收获的玉米果穗,穗轴内的营养物质可以继续运送到子粒内,使种子达到充分成熟,且可在穗上继续进行后熟;穗与穗间孔隙度大,便于空气流通,堆内湿气较易散发,高水分玉米有干燥不及,经过一个冬季自然通气,可将水分降至安全水分以内,至经二年春季即可脱粒,再进行密闭贮藏;子粒在穗轴上着粒紧密,处有坚韧果皮,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除果穗两端的小量子粒可发霉或被虫蛀蚀外,中间部分种子生活力不受影响,所以生产上常采用这种部分种子作播种材料。

采用此法时,可将玉米果穗茎叶编成辫,挂在通风避雨的地方,或将玉米围绕树干挂成圆锥形,在锥顶部披草防雨,也可将支掉苞叶的玉米穗堆在由高粱杆编成的简易入仓。简易仓的底部要离开地面一定的距离,防止畜禽和老鼠的危害。

发展历史

种植历史:据考证,玉米原产于南美洲。7000年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已经开始种植玉米。由于玉米适合旱地种植,因此西欧殖民者侵入美洲后将玉米种子带回欧洲,之后在亚洲和欧洲被广泛种植。大约在十六世纪中期,中国开始引进玉米,18世纪又传到印度。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大洲均有玉米种植,其中北美洲和中美洲的玉米种植面积。

世界玉米利用现状

玉米利用总的情况是:在工业发达国家用作饲料的比例大,而在发展中国家用作口粮的比例大。

随着全世界畜牧业的大发展,饲料工业得以迅速发展,全世界饲料用玉米需求呈现增长趋势。在发展中国家表现为工业饲料消耗玉米增加,同时采用传统方式喂饲畜禽的饲料玉米消耗亦在增加。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表现为大量的玉米原粮被加工为工业饲料。

从全世界耗用玉米趋势看,近15年来,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其用作饲料的玉米都逐年增加,用作口粮的数量在减少,用作工业原料和食品加工的玉米在增加。以中国为例:上世纪90年代前期,饲料工业和畜牧业迅速发展,1993年,饲用玉米消费量达到6200万吨,占玉米总消费量的67%,1995年该项指标迅速达到77%,玉米总消费增量几乎全部由饲用玉米消费增量体现。

上世纪80年代全世界用作工业饲料的玉米2.64亿吨,用作口粮的玉米0.66亿吨,用作工业原料的玉米0.44亿吨。进入90年代,上述三个指标分别为3.52亿吨、0.59亿吨、0.56亿吨。

1996年美国生产工业饲料耗用玉米12700万吨,占玉米总产量的53%。欧洲地区消费饲料玉米6600万吨,中国生产工业饲料耗用玉米3498万吨,日本消费玉米1662万吨,巴西生产饲料耗用玉米1520万吨,法国饲料用玉米1326万吨,韩国饲料用玉米852万吨。

美国的玉米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40%。纵观几十年来美国的玉米市场消费趋势可见,50年代美国的玉米产品用作饲料的占85.7%,工业原料、食品占8.08%,出口占5.17%;60年代饲料用玉米占81.76%,工业原料、食品占8.23%,出口占12.38%;70年代饲料占66.02%,工业原料、食品占8.77%,出口占25.21%;80年代至90年代初,用作饲料的玉米占59.36%(12237万吨),用作工业原料、食品占11.65%(2401万吨),出口占 28.63%(5902万吨)。由此可见,在美国虽然用作饲料的玉米比例在下降,但饲料仍是消耗玉米最多的产业,出口量增加迅速,用作工业原料和食品加工的玉米消费量较为稳定。

玉米原产于南美洲,7000年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已经开始种植玉米。大约在十六世纪中期,中国开始引进玉米,到了明朝末年, 玉米的种植已达十余省,如河北张家口的“玉米之乡”吉林、 浙江、福建、云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陕西、甘肃、山东、河南、安徽等地。

秸秆是成熟农作物茎叶(穗)部分的总称。通常指小麦、水稻、玉米、薯类、油料、棉花、甘蔗和其它农作物(通常为粗粮)在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有一半以上存在于秸秆中,秸秆富含氮、磷、钾、钙、镁和有机质等,是一种具有多用途的可再生的生物资源,秸秆也是一种粗饲料。特点是粗纤维含量高(30%-40%),并含有木质素等。木质素纤维素虽不能为猪、鸡所利用,但却能被反刍动物牛、羊等牲畜吸收和利用。

中国农民对作物秸秆的利用有优久的历史,只是由于从前农业生产水平低、产量低,秸秆数量少,秸秆除少量用于垫圈、喂养牲畜,部分用于堆沤肥外,大部分都作燃料烧掉了。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秸秆数量也多,加之省柴节煤技术的推广,烧煤和使用液化气的普及,使农村中有大量富余秸秆。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使秸秆的利用由原来的堆沤肥转变为秸秆直接还田。中国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对秸秆还田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秸秆还田有堆沤还田,过腹还田,直接还田等多种方式。[1]

还田现状


(表3-15,3-16))

表3-15 主要作物秸秆养分含量 (徐新宇,1991)

几种营养元素含量占干物重(%)

秸秆颗粒

秸秆颗粒

秸秆种类

N P2O5 K2O Ca S

麦秸 0.50~0.67 0.20~0.34 0.53~0.60 0.16~0.38 0.123

稻草 0.63 0.11 0.85 0.16~0.44 0.112~0.189

玉米秸 0.48~0.50 0.38~0.40 1.67 0.39~0.8 0.263

豆秸 1.30 0.30 0.50 0.79~1.50 0.227

油菜秸 0.56 0.251.13 - 0.348

表3-16 秸秆还田的增产效果

增产(公斤/亩) 增产(%)

试验单位 试验方式

范围 平均 范围 平均

微区定位试验 19.9~85.8 55.97 5.3~22.7 14.79

中国农科院

大田定位试验 12.3~63.5 33.50 4.2~16.4 9.74

土肥所

大田调查 50.3~63.3 56.30 10.0~12.4 11.30

翻压还田定位试验 59.0~169.0 64.0 -6.9~+28.6 11.0

西南农业大学

覆盖还田定位试验 33.7~43.4 38.6 8.73~11.76 10.3

小麦压草试验 -7.9~51.4 25.9 -3.5~+65.6 11.7

中稻压草试验 38.1~66.8 50.4 8.7~12.6 9.8

湖北省农科院

棉花大田试验 6.1~12.9 9.1(皮棉) 7.2~17.3 11.8

棉花大田调查 11.7 13.1

山西省农科院 大田定位试验 11.7~14.0 13.2

江苏省农科院 大田定位试验 8.5~52.5 29.9 4.8~36.0 18.0

浙江省农科院一年三熟定位 35.8~33.7 36.611.17~40.7 15.2

统计全国60多份秸秆还田试验资料 -4.8~83.4 15.7

根据1995年中国公布的统计资料,粮食播种面积16.5亿亩,粮食总产量4.67亿吨,按粒秆比1∶1.2估算,再加上其他作物秸秆,全国年生产秸秆近6亿吨,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据张夫道等人的统计,豆科作物秸秆含氮较多,禾本科作物秸秆含钾较丰富,作物秸秆提供的养分约占中国有机肥总养分的13%~19%,是农业生产重要的有机肥源。从现有的秸秆产量计算,6亿吨秸秆中氮磷钾养分含量相当于400多万吨尿素,700多万吨过磷酸钙,700多万吨硫酸钾。10年之间,秸秆还田发展迅速,1987年秸秆还田面积仅2亿多亩(次),到1996年突破5亿亩(次),年平均增长10%以上。全国年秸秆还田量超过一亿吨,约占秸秆总量的20%。秸秆直接还田方式主要有秸秆粉碎还田,覆盖还田和高留茬还田。目前推广面积的高留茬还田,约占秸秆直接还田总面积的60%,机械粉碎翻压和覆盖还田分别占22%和18%。秸秆还田已经成为中国沃土工程和丰收计划的重要内容,秸秆覆盖已成为以山西为代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技术措施。

推荐浏览
暂无信息

免责声明:本商铺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一比多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友情提醒:为保障您的利益,降低您的风险,建议优先选择商机宝付费会员的产品和服务。


榆树市晶伟能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联系人:胡明伟   电话:18704479198   手机:18704479198   
技术支持:一比多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070060     网站Icp备案号:沪ICP备05000175号
<%---站点编号 ----%> <%---页面编号 ----%> <%---页面参数1 ----%> <%---页面参数2----%> <%---页面参数3 ----%>